Saturday, August 31, 2013

Ken Davis: 別問我答不上來的問題

Very funny。他在講男女的溝通模式不同,常常互相聽不懂。



別說一家人如此,其它地方,包括教會,都差不多。哈哈!這就是創世記11章所說的,言語彼此不通的情形。我曾經寫過一個關於口音/嘴唇的筆記,其實是不明白彼此言語的內容

Friday, August 30, 2013

撒但是上帝的差役?

差役的意思就是被差遣者。上帝差遣了撒但嗎?我曾思考過“從耶和華那裏來的惡魔”攪擾掃羅是怎麽回事,結論是:從耶和華那裡來不必理解成祂差遣來,最合理的理解是祂允許而已。近來看到有人辯論上帝主權,堅持說撒但只不過是上帝的差役或工具而已,不禁想要再查考一下,看看聖經裏到底是怎麽說的。

在舊約聖經中搜索撒旦,這個字只出現在歷代誌、約伯記、和撒迦利亞書中。但如果搜索希伯來文的撒但,其它的書卷也有這個字,但是都翻譯成敵人、仇敵、反對、抵擋等等,是個普通名詞,不是一個專門的名字。我懷疑這個字如果沒有定冠詞是否都不該翻譯成撒但,結果發現歷代誌中那個起來攻擊以色列人、唆使大衛數點百姓的就是個沒有帶定冠詞的“敵人”而已。所以也許我理解得不對,專用名字前面一般是不用定冠詞的。

約伯記中的撒但都帶了定冠詞,明顯是某個特定的仇敵或對抗者,作者說他是上帝的“眾子”之一,意思他是個天使。撒迦利亞書三章中那位控告約書亞、或者和他作對的撒但也有定冠詞。舊約中一共就提這麽多次“撒但”。從詩歌或故事情節看可以是一個專用名字,但也可以簡單理解成某個特定的敵人。從經文本身來看,上帝沒有差派他們,最多說是允許。所以把撒但說成是上帝的差役絕對是後來的神學發展,現在來看新約。

新約的“撒但”顯然從希伯來文音譯。先看馬可的說法,因為他寫的福音書和某些保羅書信可能成書最早。耶穌禁食40天的時候,魔鬼前來,有一番對話,那個撒但前面有定冠詞。可是人們在談論撒但的時候顯然不需要加定冠詞,比如耶穌說,撒但怎麽能趕出撒但呢?那裏都沒有定冠詞,意味著“撒但”在新約時代可能已經是一個特殊的名字。也許凡帶定冠詞的撒但都應該翻譯/理解成“這個撒但”。

馬太福音的中文版特別說明撒但是魔鬼的別名(太四10),但我查看信望愛聖經資源網站的原文,那句括號中的說明並沒有在原文中,所以我看不到“別名”的意思,很可能是解釋撒但已經成為一個專用名字,但也可能是在對希臘人解釋撒但名字的希伯來原意。啟示錄則兩次說明魔鬼又叫作撒但。馬太還把魔鬼稱為“那試探人的”,被耶穌引用經文來對付:不可試探主你的神。路加也一樣,說那個從天墜落在地的撒但,它擁有一個與基督不同的國度。至於約翰提到進入賣主猶大心的那個撒但,完全是同樣的理解,撒但從靈界影響人的靈。

這觀念也反映在保羅的書信中:賜平安的神將撒但踐踏,撒但趁機勝過信徒,撒但攔阻我們到你們那裏去,有的人轉去隨從撒但等等。總之,新約中的撒但發音是從希伯來文來,但意思已經超過了原文中的控告者/敵對者。一方面這個敵對者的地位似乎有所提高,另一方面他是否受上帝差遣並不明顯。值得考慮的只有一句,就是保羅提到他肉體上的一根刺,“是撒但的差役要攻擊我,免得我過於自高”。這句話雖然不是說上帝差遣了撒但來給保羅這根刺,但“免得我過於自高”倒是好像上帝的旨意。可是,保羅這樣的說法同樣可以理解為上帝允許,或者祂把壞事變為好事的能力。

這個敵對者是什麼時候變成一個特定的靈界對象魔鬼撒但的呢?根據英文的維基百科,在一些兩約之間寫作的偽經和末日啟示文學中,賽十四12中的巴比倫王“明亮之星”被解釋為一個墮落的天使長撒但:“明亮之星”的希臘譯文字是金星,即通常可以在早晨清楚看到的一顆行星,而好幾個外邦神的名字都是早晨之子,Lucifer則是後來拉丁文的譯音。結果Lucifer就變成了撒但墮落前的天使名字,從金星假神,經過對以賽亞書十四章的解經,轉化為描述魔鬼撒但墮落天使了。

照今天的眼光看,明明是巴比倫王被形容為明亮之星早晨之子,為什麼要說那段經文是描寫撒但?很勉強嘛,但是早期很多教父接受偽經和天啟文學為聖經,特別是在大公正典確立之前。我猜想這些偽經天啟文學作品是主前2、3世紀受波斯/希臘文化的影響的產物,不是說觀念有多麽錯誤,上帝在聖經之外的確啟示一些道理,但是魔鬼撒但是否受上帝差遣做那些壞事,恐怕要仔細研究那些作品之後才知道,而且研究結果僅作參考。

Wednesday, August 28, 2013

轉發:宣教日引與靈修

我發現萬民福音使團編寫的《宣教日引》是一份很不錯的刊物。它除了介紹基督徒在許多國家地區做的宣教工作,告訴人每日如何為不同的事工代禱,還有一些小資料,比如七月份介紹了穆斯林的齋戒月,邀請大家每天為不同地方的穆斯林禱告,並且有原文聖經的簡單介紹,給人一些新的讀經亮光。以下關於衛星電視宣教就是8月29日的一篇。

土耳其曾經是基督教的搖籃,是啟示錄七教 會的所在地方,但今天卻成為伊斯蘭教的堡壘。不過由於一個充滿活力的女人,這種情況正在發生變化。

伊西克•阿布拉(Isik Abla)是一位土耳其女基督徒,她負責製作土耳其文的基督教衛星電視節目,該節目的觀眾非常多,越來越受到歡迎。2012年2月,她的網站的點擊量達到255,000次,一些訪問者來自瑞典、中國、日本等遠離中東 的國家。國際土耳其網路(International Turkish Network)的一份報告說,這是 土耳其人開始覺醒的證據,許多穆斯林開始在心裡接受耶穌基督。伊西克的觀眾來電談話節目名叫“道路、真理、生命”(The Way, The Truth, and The Life),討論一些敏感的屬靈問題。有一次,伊西克感到神希望她討論鬼附這個敏感問題。剛開始伊西克覺得很緊張,但這節目的觀眾電話數量比任何 其他節目都要多。伊西克與一位女觀眾談話長達兩個多小時,告訴她如何驅除污鬼。在隨後的節目中,這位女觀眾再次打來電話,說她有一種被拯救、被醫治的感覺。

下面是Isik Abla的見證,growing up in a Muslim family, knowing how worthless as a woman, accepting/enduring man's abusive behaviors as norms, until seeing a different life style to know there is a hope of total redemption from the pains, because women are beautiful and loved by God the creator:



禱告:天父,感謝您在土耳其保留屬主的人,也透過這些人,在土耳其這土地上 用各種管道為您作見證、與人分享福音。也感謝您讓真理能透過影視的管道,讓許多人聽見。祈禱伊西克的節目再次點燃土耳其各地對耶穌基督的信仰。也祈禱這節目能供應當地信徒靈裡的需要,使教會能成長。奉主的名求,阿們。

每日讀經部分是采用Moen博士Today’s Word Devotional翻譯過來的。研究創世記四章1節:那人和他妻子夏娃同房,夏娃就懷孕,生了該隱(就是得的意思),便說:“耶和華使我得了一個男子”。Meon博士分好幾天仔細介紹夏娃說的那句話,每個希伯來字匯的含義。他介紹了“得到”那個字qanah,可以有多重意思,然後引導大家思考。這裏她為什麽要說是“藉著耶和華的幫助”(et YHWH)呢?她是怎麽“得到”這第一個孩子的呢?因為qanah又是購買的意思,Meon博士看出這句話有討價還價的意思,夏娃幾乎是說,我藉著耶和華購得一個男子。她怎麽不提她的丈夫呢?

而且,句中沒有幫助那個字,介詞et表明後面跟著的耶和華才是受詞,所以翻譯成藉著…的幫助也許並不太對,她是不是和神交涉,想要得到一個代替亞當的男人呢?亞當開始行使管轄,夏娃則利用他來得到自己真正需要的新對象,但這可能嗎?總之,亞當夏娃喫了禁果後最大的問題是關係破碎了。

聯想:現在我們每個人仍然抗拒神給我們的角色;世界仍然四分五裂;統治權仍然是個課題。然而我們從夏娃那裏學會了——當我們嘗試用自己的方式來處理後 果,沒有選擇尋求神的面,也不醫治破碎的關係,我們的下場就每況愈下。神不受我們操縱,祂已經為我們提供一條解脫之道,是藉著認罪和悔改才能直通其道。不管是亞當或夏娃看似都沒有走這一步,他們的生命就越來越差了。你怎麼處理破碎的世界這悲劇呢?是用買賣的方式來重返伊甸的嗎?

更多的宣教日引請看Mission Pathway的網站,也請您記得為出版事工禱告。

Sunday, August 25, 2013

保羅歸主:復活的耶穌是王

Conversion這個字的意思很難完全翻譯到位。我喜歡把它翻譯成“歸主”,因為含有改變信仰的味道。基督徒通常把從異教徒到基督徒的轉變叫做conversion,而且新教的信徒通常用“決志信主”來理解conversion,本人就曾經把conversion-ism翻譯成“決志主義”,意思是過分強調一個“決志禱告”在歸主過程中的作用。不過,仔細看保羅的“歸主”,其實並不是改變信仰。他只是轉變了對原來信念的認識--承認耶穌是基督。

我曾寫過一篇“保羅的獨白”,其中用見證的形式敘述了保羅歸主的過程。聖經中多次提及保羅忽然改變心意、從迫害基督徒轉變為基督福音宣教士的經過。單單使徒行傳中就講了三次:一次是路加的記錄(9章),兩次是路加寫下的保羅自述(22章和26章),另外保羅自己在書信中也講過兩次(加拉太書1章和林前15章)。總歸說來,保羅從迫害教會的猶太教徒轉變為承認耶穌是彌賽亞,他已經從死裏復活,被神榮耀。

但是,保羅信主後一直都堅信自己所侍奉的仍然是他祖宗所侍奉的神。保羅一直說自己是猶太人,他從未聲稱自己曾經改變了信仰。他也沒有說出或寫下認罪“悔改”的字句,比如為曾經逼迫信徒表示痛心等等。在這個意義上,保羅的“歸主”和我們所理解的“歸主”不同。保羅歸主的最重要因素是:承認耶穌是復活的主,已在天上作王掌權,而我們都與基督有份,成為上帝的新造,是因上帝的信實!

有的人會說,提前一章不是認罪悔改的話嗎?我從前是褻瀆神的,逼迫人的,侮慢人的;然而...,保羅甚至承認自己是罪魁。你的確可以把它讀成認罪悔改,不過那段話的重點,我理解是頌贊主的恩典。恩典就是神施恩給不配的人,如果保羅強調的是自己悔改了,就像我們一些弟兄姐妹在受洗見證中講的,那麽主的施恩是不是就有了某種理所當然的味道呢?何況保羅還明明講了自己為什麽蒙了憐憫:不信不明白的時候做的事。可能有的人會說保羅是為自己的罪開脫,不信不明白就該蒙憐憫?對,現在我從很多經文知道了,我們所信的就是這樣一位主!

在加一章,保羅也提到自己逼迫殘害教會,你也可以把那段話讀成認罪後悔,但是還需要戴上一副神學眼鏡,過濾掉一些信息才行。因為保羅不僅說自己極力逼迫殘害教會,還說自己在猶太教中比許多同齡的人“更有長進”和“更熱心”。保羅說自己是從母腹中就被神分別出來了,不是歸主以後才分別出來的。他在論證他的使徒資格,為什麽比那些要求外邦人行割禮、入猶太教的人更有權利說話:為上帝熱心是他一貫的心志。正是他的熱心促使他去逼迫殘害教會的!這是保羅的每一個讀者都知道的事實。

有的人研究保羅,說根據羅馬書第7章,他很可能因為實在無法守全猶太教的律法而信仰崩潰了,還有人說保羅很可能患有認知失調症。什麽是認知失調呢?父母明明虐待自己,卻相信父母很愛自己;自己明明自知是得罪了神,卻認定神是接納自己的,等等,即經驗與信念不同。然而,我們從聖經中找不到保羅認知失調、終於醒悟過來的證據。

保羅的個人經歷幫助我們了解他寫的信件:他把重點放在復活的主和參與“在基督裏”的重要性;他把耶穌復活當作所應許的新世代(new age)的開始;耶穌不僅是彌賽亞王,還是第二位的亞當,是上帝新創造的起首;保羅向外邦人傳福音,皆因耶穌已經得榮耀,是全人類的主!

Friday, August 23, 2013

啟示錄到底給人什麼信息?

我在年初時曾寫過一篇關於啟示錄的神學和解經問題的文章。其中指出很多現代聖經學者的看法:啓示錄的那些圖像和字句並非按次序發生的歷史或歷史預言。為什麽呢?就拿揭開七印、天使吹響七號、傾倒上帝大怒的七碗、打開天上書卷的過程(6-16章)來說吧,第六章開第六印的時候,日頭變黑、天上的星辰都墜落到地上了。然而到了第八章吹號的時候,日月星辰仍然在天上沒有墜落,再次被擊打。同樣,第一位天使吹號的時候,一切的青草都被燒了(八7),可是到了第五位天使吹號的時候,地上的草和各樣植物還在,上帝吩咐不可傷害(九4)。

啟示文學是一種獨特的文學體裁,不同於先知預言。現在我手上有一本美利堅合眾長老會出版的查經資料《Horizons Bible Study》,介紹如何了解啟示錄信息的許多資料,覺得可以分享一點。拔摩島的約翰看到那些異象,好像從天上觀察羅馬帝國人間,為當時的信徒揭示出問題所在,並帶來盼望。我們如果不明白約翰這信帶給當時信徒的意義,恐怕就不明白這卷書對今天的意義。如果信徒僅僅把這些異象當作未來要發生之事的預告,那麽這些篇章除了引起懼怕以外,可能就沒有其它的意義了。

…有權柄給了那騎馬的,可以從地上奪去太平,使人彼此相殺。…不知道你會不會問,誰給了那“騎馬的”權柄,允許他從地上奪去太平呢?從加爾文神學的上帝主權預定來解釋,大概是上帝,可是你怎知這不是描寫人間政治的情形呢?六章9-11節明顯是指為道被羅馬帝國殺害的信徒,“什麽時候有公道”的問題正是當時所有信徒的問題,恐怕現在也有信徒問這個問題!回答:再過片時。也許我們應該把那些災難的幻景當作是警告,而不是按字面理解的歷史性先知預言。

啟示錄七章有個14萬4千人以色列人“受印”,十四章有個14萬4千人的唱詩班,這讓很多基督徒擔心:是不是世界上只有這麽多人得救啊?你如果堅持字面解經,這的確是個問題。但是,正如這卷書充滿了符號象征語言,14萬4千是一個象征性的數目。所有的上帝子民,沒有人能數得過來(七9),都站在“寶座和羔羊”面前敬拜,這才是真實世界的寫照。“沒有沾染婦女,原是童身”的一群人仍然是象征性的說辭,而不是天主教的神父而已--他們是“羔羊”無論往哪裏去都堅定跟隨的人,約翰特別提到他們不說謊言,沒有瑕疵。我認為“沒有瑕疵”未必是個人道德完美,乃是形容與主關係的完美。

十二章有個婦人懷孕、產痛、生子,以及和龍爭戰的異象。據說那是個當時流行的一個神話故事,約翰把它作了基督化的處理。羅馬人一向喜歡用神話故事來講述他們自己的歷史,他們在大街上用雕像、勝利凱旋紀念碑等等來刻畫一些偉大的征服故事,每個人都知道那些男女神仙的爭戰和勝利。這裏約翰就利用了太陽神阿波羅的故事帶給信徒極大的鼓勵和盼望。羅馬皇帝都喜歡拜阿波羅,因為他們把自己與阿波羅認同,從而作帝國的主。約翰為讀者講這個故事,卻闡明耶穌是主,阿波羅或皇帝都不是主。他要幫助信徒在患難中看到自己在上帝大計劃中的位置,耶穌已經透過他的死和復活一次性地永遠得勝了。

利用神話故事來談論上帝,今天很多人會覺得不自在,但是我們應該記得,當時啟示錄的讀者會立即聯系自己的情形而明白其中的信息。約翰利用阿波羅出生的故事講基督,有點像一些牧師利用《Harry Potter》或《星球大戰》裏的場景來傳遞基督信仰的題材。現代的信徒大多不把世界看成天使、龍、和一個擬人化撒旦之間的爭鬥結果,但是在啟示文學中,神的勢力和邪惡的勢力經常被擬人化,或以天使形象來表達,天上發生的事件大多代表了地上的事件,反之亦然。

有人說,啟示錄的15-16章是約翰有意用以色列民的出埃及故事作影射,說明上帝聽見他子民的呼求,要降災給羅馬帝國,而主耶穌就是第二個摩西,至終把百姓引到新的的應許之地,生命得醫治和新自由。這樣的理解也未必是不可的。約翰顯然用巴比倫大城來代表羅馬帝國和一切沒有公正的帝國,他用擬人手法把巴比倫描繪成一個大淫婦。“我的民哪,你們要從那城出來,免得與她一同有罪,受她所受的災殃…”(十八4),第二次的出埃及隱約可見。第一個巴比倫殘暴地摧毀了耶路撒冷,第二個巴比倫在讀者眼前再次摧毀了耶路撒冷。約翰的信息是,上帝定會審判祂百姓的敵人!

Tuesday, August 20, 2013

他们不是嬉笑的“童子”!

以利亞升天之後,以利沙獲得了極大的聖靈感動,治好了耶利哥的水質。他住在耶利哥,和一班先知門徒在一起,可是討厭他的人也大有人在。

聖經裏有個故事:以利沙從那裡上伯特利去,正上去的時候,有些童子從城裡出來,戲笑他說:“禿頭的上去吧!禿頭的上去吧”!他回頭看見,就奉耶和華的名咒詛他們。於是有兩個母熊從林中出來,撕裂他們中間四十二個童子。以利沙從伯特利上迦密山,又從迦密山回到撒馬利亞(王下二23-25)。

這個故事恐怕絆倒很多人--上帝好狠哪。第一,那些“童子”的話是什麼意思我們不清楚,第二,以利沙憑什麼奉耶和華的名咒詛他們,導致42個“童子”被母熊殺死?然後他竟若無其事地走掉?丁道爾的聖經註釋給我一些啟發,我決定查考一下翻譯成“童子”的這個字。

從信望愛聖經資源網站找到這節經文,nahar那個字的希伯來Strong 碼是5288。字典歸納說,這個字在英文聖經的欽定本中76次翻譯成young man,54次翻譯成servant,44次翻譯成child,33次翻譯成lad(即青年小夥子)等等。也就是說,這個字雖然可能用來指小孩子,但也可能只是指年輕人。如果很多仆人都是nahar(我懷疑大部分的人購買奴隸都要年輕力壯的),那麼nahar就很可能不是我們從這個故事中所想像的一群不懂事、在一起唱歌謠、不慎冒犯了先知的小孩子。這個字的翻譯必須看上下文來決定到底是不是小孩子。

故事說,有些“童子”從城裏出來戲笑他。我們不知道當時的伯特利城有多大,幾萬人?幾千人?或只有幾百人。如果是個大城市,那麼幾十個人能夠一起出城的恐怕就不是小孩子。如果是小的城鎮,幾十個孩子聚集在一起規模似乎又太大了--那時不像現在有公共的學校或公共圖書館,有的話規模也很小。

再看看他們說的“禿頭的上去吧”這句話,除了“禿頭的”是很沒有禮貌的話,可以當作個人侮辱以外,我想到“上去吧”可能是挑釁他像以利亞一樣升天上去--一個深表不歡迎的姿態。以利沙那時是個受到民眾極大注意的人,正在往伯特利走,還沒有進城,這群人就迎著來了,譏誚他應該像他師傅一樣升天上去。他們為什麼對以利沙敵意這樣大?

伯特利要算是北國以色列的宗教中心,別忘了那裏有個立國時所造的金牛犢,目的是讓百姓不必上耶路撒冷的聖殿去敬拜。所以,這個城的人對以利沙表示不歡迎有著根深蒂固的宗教原因。他們決不是無知的小孩子!如果是您是以利沙的話,遇到這群人會有什麼反應呢?也許您的修養比他好,會靠主壓抑住怒氣,不理睬這班人,但是聖經告訴我們說以利沙發火了。他看出他們對上帝的敵對,奉耶和華的名咒詛了他們。

且慢,故事說以利沙“回頭看見他們”。也就是說這群人本來應該是在他的面前,從城裏迎著來,又戲笑他和挑釁的,可是以利沙咒詛他們的直接原因,是“回頭”看見他們!顯然以利沙已經背轉準備離開了,這群人卻繼續跟在後面。他們也許以為以利沙很好收拾,可以輕而易舉地幹掉?那一群狂妄的人數目有多少我們不知道,不過他們很可能有個錯覺,以為人多勢眾就可以為所欲為,出手攻擊?以利沙畢竟是獨自一人嘛。

接下去聖經作者寫道,“於是有兩個母熊從林中出來,撕裂他們中間四十二個童子”。這裏的“童子”是真正的小孩子yeled那個字。有人考察證實,一直到中世紀,那地方確實是個經常有熊出沒的地方。而且42顯然不是他們的全部人數,有人說42在猶太人文化中代表了某種特別的嚴肅意義,所以列王記作者故意寫這個數目,我們不知道。這個故事留給我們很多想像的空間:那些人到底數目有多少在一起?他們會不會企圖追打以利沙?

甚至那個“於是”表示的也只是結果,不表示準確的時間。其實我們並不知道是不是立即在以利沙眼前發生的。熊撕裂42個小孩子用了多長時期也不清楚,作者使用了一種模糊寫意的手法,完全可以故意給讀者留下這樣的印象,即後來的兩只母熊多次出擊伯特利兒童的事件是以利沙遭戲笑的直接和立即結果,顯出上帝與他同在及對祂敵人的大能。

總而言之,這個故事決不是小孩子無辜戲笑反遭害的故事。其實我們所能夠確知的只是:以利沙從那個金牛城上迦密山去了一趟,又從迦密山回到撒馬利亞,其間他在金牛城遇到並處理了一起相當於異教的聚眾示威抗議事件。

Monday, August 19, 2013

死海古卷中的撒母耳記

本文來自《The Dead Sea Scrolls Bible》一書的介紹,更多關於古代聖經抄本比較和分析的資料請參考我的另一個博客網站:聖經文本的鑒別/比較

撒母耳記上和下在古卷中其實被當作同一卷書來對待的。死海古卷中找到的撒母耳記讓學者大開眼界。昆蘭4號洞中發現的撒母耳記4QSama保存相當完好。一年以後,1953年大家都曉得了,這古卷中和我們所知道的傳統馬索拉文本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昆蘭一共找到四卷撒母耳記:一卷在1號洞,三卷在4號洞。這些手稿雖然有一些錯誤,卻也保存下來大量好的(比較高超的)原稿解讀,能夠幫助澄清不少馬索拉文本(MT)中模糊不清或錯誤的地方哩。不過我們應該指出,4號洞的第2份抄本4QSamb與希臘文七十士譯本(LXX)所翻譯的文字接近多了,而不同於馬索拉文本,抄寫時間大約是公元前250年,乃是昆蘭洞穴最古老的抄本之一。還有4QSama,抄寫於公元前50年左右,雖然有很多地方也和LXX一致,不同於MT,卻顯然是從歷代誌作者寫作時所參考的那類文本而來。

死海古卷撒母耳記的許多不同讀法大大改進了我們對傳統MT的理解:有一些是字或短語的不同,有一些是整句話在MT遺漏,或整句話作為補充材料加上。也許我們可以說,最突出的例子是4QSama中的撒上11章起首的地方,有一段話長達三行半,從我們的聖經中缺失了2000年!現在的英文新修訂標準版(NRSV)已經把這段話恢復起來,而1970年出版的新美國聖經(NAB)早已在註腳中說明有這段話的存在。這段話描寫了亞捫王拿轄在約旦河外剜所有以色列民右眼的暴行,4QSama成為這文本現存的最古老見證。一世紀後半葉的猶太歷史家約瑟夫曾在他所寫的《猶太古史》中曾提到這些細節,可見當時他所閱讀的希臘文舊約文本中曾記有這段故事。怪不得拿轄剛一到來的時候,雅比人趕快請求立約和歸順(撒上十一章1節)!

死海古卷撒母耳記的發現使學者們大大改變了對LXX譯本的看法。傳統上,人們看到LXX與MT不同的地方總是以為,是LXX翻譯文士們的翻譯風格太自由了,或者他們幹脆就是寫錯。現在人們知道,LXX譯本雖然也和MT文本一樣含有抄寫的錯誤,但它確是根據一個不同的希伯來文本,就如於死海古卷找到的一些抄本,忠實翻譯出來的。

希伯來文本鑑別專家Tov博士舉了不少例子,用列表的方式加以分析。我翻譯了撒上一22-28故事的對比結果,歡迎參考。

Saturday, August 17, 2013

以賽亞書:聖潔的含義

我曾經檢查過摩西五經中的聖潔觀,發現和道德的關係不像以前所想的那麼密切。我不知道聖潔/神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得向今天這樣道德化的。由於聖潔和公義常常聯繫在一起,對聖潔的誤解就帶來了對公義的誤解。但聖經中(特別是舊約中)神的公義主要並不是賞善罰惡之意,而是祂的信實守約的拯救行動。現在我搜索以賽亞先知書中的“聖”,發現用法和摩西五經中的用法基本相同,歸納如下。

1.聖就是崇高偉大:以色列的聖者就是以色列的至高者。

賽6:3聖哉!聖哉!聖哉!萬軍之耶和華;他的榮光充滿全地!
賽5:16惟有萬軍之耶和華因公平而崇高,聖者神(the holy God)因公義顯為聖。(平行說明的詩句中“聖者神”對應萬軍之耶和華,公平對應公義,崇高對應聖。)

2.聖的即屬於神的:聖山、聖殿、聖日、聖所等等,分別為聖就是把自己分別出來,專門做服事神的工作。例如:

賽23:18她(推羅)的貨財和利息要歸耶和華為聖,必不積攢存留;因為她的貨財必為住在耶和華面前的人所得,使他們吃飽,穿耐久的衣服。(這些財物要歸耶和華為聖意思全部都要歸給神,讓祭司和其他聖殿服侍的人員使用。)

賽66:17那些分別為聖、潔淨自己的,進入園內跟在其中一個人的後頭,吃豬肉和倉鼠並可憎之物,他們必一同滅絕;這是耶和華說的。(那些許願作拿細耳人的,本來要在一定時期內歸耶和華為聖,卻玷汙自己,沒有敬拜神。)

賽65:3-5這百姓時常當面惹我發怒;在園中獻祭,…他們器皿中有可憎之物做的湯;且對人說:你站開吧!不要挨近我,因為我比你聖潔。(百姓不按規矩潔凈自己和敬拜神,卻自以為是被特殊揀選和屬神的民。)

賽66:17那些分別為聖、潔淨自己的,進入園內跟在其中一個人的後頭,吃豬肉和倉鼠並可憎之物,他們必一同滅絕;這是耶和華說的。(分別為聖、潔淨自己的是指許願作拿細耳人的人,這裡說他們的行為不像拿細耳人。)

3.聖民就是屬神的子民:關係第一,行為第二

賽62:11-12看哪,耶和華曾宣告到地極,對錫安的居民說:你的拯救者來到。他的賞賜在他那裡;他的報應在他面前。人必稱他們(錫安的居民)為聖民,為耶和華的贖民;你也必稱為被眷顧、不撇棄的城。(聖民即主所救贖的民,因為他們已被揀選、屬於神,所以永遠被眷顧,這裏沒有提行為道德。)

賽4:3主以公義的靈和焚燒的靈,將錫安女子的汙穢洗去,又將耶路撒冷中殺人的血除淨。那時,剩在錫安、留在耶路撒冷的,就是一切住耶路撒冷、在生命冊上記名的,必稱為聖。(他們立約有份,屬於神,所以主必稱他們為“聖”。)

賽6:13境內剩下的人若還有十分之一,也必被吞滅,像栗樹、橡樹雖被砍伐,樹墩子卻仍存留。這聖潔的種類在國中也是如此。(意思是聖民的數目剩下不多。)

賽63:18-19你的聖民不過暫時得這產業;我們的敵人已經踐踏你的聖所。我們好像你未曾治理的人,又像未曾得稱你名下的人。(這是向主抱怨的話,聖民不像聖民:聖殿被外邦人踐踏,百姓不像被神治理,不像是稱為神的名下的子民。)

我的結論是:聖潔的意思主要不是道德完美,正如我前次研經得到的心得。神要求我們聖潔,主要意思是要求我們牢記,自己是屬於至高神的子民,在祂的盟約之內,身份高貴。為此,行為相稱才是合宜,這就帶來了道德方面的要求。

Wednesday, August 14, 2013

壞念頭叫人下地獄?

耶穌在他著名的登山寶訓中有句話,讓很多人都把新約對子民的律法要求理解為比舊約更高、更嚴格的道德要求。太五27-28:“你們聽見有話說:不可姦淫。只是我告訴你們,凡看見婦女就動淫念的,這人心裡已經與她犯姦淫了”。這對男人來說,豈不是連受試探都叫作犯罪啦?而且後面似乎還提到地獄刑罰,耶穌那麽沒有憐憫嗎?

這是誤解。中文翻譯為“動淫念”的那個動詞epithumeo,英文一般都翻譯成lust after。Lust after是很強烈的措詞,很討厭的行為,大多數女人都會逃避。也就是說,英文的翻譯才是準確的:出於極大的渴望和貪戀,這人處心積慮,積極安排和預備行動,要達到姦或淫的目的,才不是僅僅動一個念頭而已!也許他尚未成功,主耶穌說這人心裏已經犯姦淫了。

我從新約中搜索了這個字epithumeo,一共出現16次,從前後文看,全都表達出極大的渴望和動力,決不僅僅是念頭。下面舉幾個例子:

耶穌說對眾人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從前有許多先知和義人要(epithumeo)看你們所看的,卻沒有看見,要聽你們所聽的,卻沒有聽見…耶穌指的是許多人盼望彌賽亞降臨,兩眼望穿都沒有見到。許多先知多次預告、信的人(義人)所渴想的彌賽亞,現在來了,就在你們眼前傳神國的福音(太十三17)。耶穌還論到將來門徒巴不得盼望主降臨的情形:日子將到,你們巴不得看見人子的一個日子,卻不得看見(路十七22)。巴不得就是epithumeo。在約翰的啟示錄中,約翰形容人們在患難中的日子,人要求死,決不得死;“願意”死,死卻遠避他們(啟九6)。這個願意也是求之不得的深刻意願,決不是過一刻鐘能夠忘記的。

在浪子的故事中,epithumeo翻譯成“恨不得”:浪子淪落到給人打工,恨不得拿豬所吃的豆莢充饑(路十五)。在財主和拉撒路的故事裏,拉撒路天天在財主門口,要得(epithumeo)財主桌上掉下來的零碎充饑(路十六21)。所以,您如果體驗過饑腸轆轆的感覺,大概就知道epithumeo是什麽了,即使不能立即去找吃的,也會念念不忘這件事,決不是一閃而過的念頭!

Epithumeo 還常常翻譯成“貪”:貪圖財物、貪戀惡事等等,說明渴望的東西是不良的。如果渴望的東西是好的,這個字就相應地翻譯為羨慕、願望等等。比如:人若想要得監督的職分,就是“羨慕”善工(提前三1);或者我們“願”你們各人都顯出這樣的殷勤,使你們有滿足的指望,一直到底(希六11)。

綜上所述,epithumeo是很大的情緒。把epithumeo翻譯成只是動一個念頭很誤導,讓我們對上帝的形象誡命有個錯誤的認識。我曾寫過一篇關於聖經中“地獄”的字義研究筆記,其中提到“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就剜出來丟掉,寧可失去百體中的一體,不叫全身丟在地獄裡。若是右手叫你跌倒,就砍下來丟掉,寧可失去百體中的一體,不叫全身下入地獄”。這句話的“全身丟在地獄(欣嫩谷)裏”,應該理解成容讓自己完全陷於作惡的光景,而不是將來被上帝丟進什麽地方。

Tuesday, August 13, 2013

新博客:聖經文本鑑別比較

我已經對聖經文本比較作了一些介紹,最近新開了一個博客站,專門翻譯和收集聖經文本鑑別比較方面的基本知識。您如果有興趣,可以查閱和提出建議。

文本比較是聖經研究學科的一個重要部份,中文的有關資料在網上完全找不到,是不應該的,我準備在這裡建立一個有關的基礎資料庫。承蒙耶路撒冷的希伯來大學Emanuel Tov博士準許,我的主要資料來源將是他的Textual Criticism of the Hebrew Bible一書。

這段時間翻譯的資料包括:

詩篇14和53篇是同一首詩
聖經的文本差異是怎麼來的
不同版本的希伯來聖經
希伯來文千年發展演化的證據
文士的抄寫特徵之一:訂正
昆蘭古卷的文士拼寫更正

歡迎您的評論和指正。

Friday, August 9, 2013

Paul Washer:基督徒尚未得救?



一年前有人拿這個年輕牧師的講道視頻給我看,問我是否同意他所講的。我看了以後,覺得有一點很贊同:那些過份重視一個決志禱告的做法的確誤導人,甚至對信徒的靈命成長有害。凡是熱衷於舉手人數,或在個人談話中勉強人家做一個決志禱告,然後宣佈為得救的做法,都難免炫耀欺騙之嫌。

可是這個信息的其餘部份呢?關於什麼叫作悔改,他意思好像是行為完全,不然你日後還是會下地獄。說到底,信了耶穌之後,還是行為道德才使人得救?

這個信息最大的問題是:耶穌不是要救我們脫離撒旦的罪惡權勢,乃是要救我們脫離父神的地獄,但祂救贖不成功的時候是我們自己的過錯!--悔改得不夠。

Tuesday, August 6, 2013

舊約是神所默示的,要教導!

今天讀曾思瀚博士的《Right Text, Wrong Meaning》那本書,仔細看新約中關於“神的默示”是怎麽講,很有收獲。保羅有一句著名的話:“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是在提摩太後書第三章。為了看這句話的意思,我按照曾博士的指引,把整章都仔細讀了一遍。有關的段落是從10節開始的。

10:但你已經服從(跟隨)了我的教訓、品行、志向、信心、寬容、愛心、忍耐,
11:以及我在安提阿、以哥念、路司得所遭遇的逼迫、苦難。我所忍受是何等的逼迫;但從這一切苦難中,主都把我救出來了。
12:不但如此,凡立志在基督耶穌裡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迫。
13:只是作惡的和迷惑人的,必越久越惡,他欺哄人,也被人欺哄。
14:但你所學習的,所確信的,要存在心裡;因為你知道是跟誰學的,
15:並且知道你是從小明白聖經,這聖經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
16: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
17: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由於這段話起初有個“但是”,我們必須了解前面在講些什麽。總歸說來,前面9節描寫的是一些行為敗壞、假裝敬虔、名義上是基督徒、實際上抵擋真道的人,保羅說他們很愚昧,眾人最終是要看穿他們的。然後保羅話鋒一轉,“但你(提摩太)已經跟隨了我(保羅)的教導…”。順帶說一下,和合本翻譯成“順服”的那個字其實不太貼切,因為順服保羅的教導、品行等等還可以說得通,跟著並列的11節,保羅所遇到的逼迫就不可能是順服的對象了。觀察那個字在新約裏的其它用法,應該是跟隨、遵循、追蹤腳步的意思。因為保羅是提摩太的榜樣,我們可以說他也是一切牧者的榜樣。

12節好像是講所有立志在基督耶穌裏敬虔度日的人,但我相信保羅是指他那個時代的情形,即基督徒會受到逼迫。13節只是作對比:作惡的和迷惑欺騙人的越來越甚,遲早要暴露出是假基督徒。我注意到,保羅在這裏沒有吩咐提摩太去指責和揭露那些人呢!他們“偷進人家、牢籠無知婦女”,怎麽能讓他們繼續下去,還自稱是基督徒呢?

14節轉入正題,提摩太從小讀聖經,他是跟誰學的呢?他母親是猶太人,父親不是猶太人,所以提摩太一定是跟母親和外祖母學的,保羅在一章五節提過她們二位的信心。如果提摩太的外祖母和母親是第一代的基督徒,比如聽見五旬節從耶路撒冷回來的人傳道而相信耶穌就是所盼的彌賽亞,那麽她們教給小提摩太的一定是舊約聖經和其中一切的應許。曾博士指出,15節的“聖經”那個字與16節的“聖經”是不同的字。不過有一點是確定的,保羅所說的聖經是指舊約聖經,很可能是希臘文的七十士譯本。那時的新約各卷應該是尚未完成,至少還沒有匯集起來成為公認有權威的聖書。

如果用圖畫來表示區別,那麽15節的“聖經”(holy gramma)是許多的字句和書卷,不同時代寫下來和傳下來的。而16節的“聖經”(all graphay)是個整體概念,是從上帝而來。--“聖經”都是神的默示,就是這個單數的、整體的聖經。

那麽保羅為什麽沒有說聖經書卷的具體字句是“神的默示”呢?那些舊約的字句讓人有得救的智慧!而且,曾博士說“神的默示”是個保羅杜撰出來的字,前面幾個字母是“神” theo,後面跟著pneustos“呼吸的/靈感的”,是高度抽象的形容詞。所以保羅這話應當理解為,舊約完全是神的工作,是神的道(the Word of God),對於教訓、責備、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教導舊約的目的是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看來我們不能輕看舊約,倒要多講解舊約才對。這句話並不能用來證明和支持“字句無誤”的教義,凡作聖經文本編輯、比較、訂正、翻譯工作的人都了解那個教義的荒謬。我相信保羅針鋒相對的是那些無視猶太教的傳統道德教導的人,他們利用基督的恩典來胡作非為。保羅大聲疾呼:屬神的人行各樣的善事才符合神的心意,要教導(舊約)聖經,因為其中指示出我們所敬拜的是怎樣一位神:公正仁義的神要求祂的子民行為正直!

Saturday, August 3, 2013

信心何必與近代科學衝突?

有一位姐妹寫信給我。她是一位從事大學生心理輔導的專業人士,去年信了主,開始固定參加教會的各種聚會。她很喜歡弟兄姐妹之間友善相處的氣氛,可是出現一個問題。由於之前她受訓於心理專業,了解什麼是健康和不健康的溝通,以及人際關係方面的一些基本規律,在教會聽到人的罪性方面的講論和教導就徹底搞糊塗了。那個神學上的人性全然敗壞論,還有惟獨恩典的說教,號稱來自聖經,似乎否認人的一切可造就性和善行,和她原來相信自己從事的學生工作是崇高助人的信念完全相背,到底什麼是真理呢?難道相信聖經就要否定一切嗎?

“過去在心理學中,我總認為人性是善的,是出於防衛才做壞事的(薩提亞的理論),但基督卻說人的罪性,直到今天我仍然在兩者之間掙扎,教會裏的人是無法理解的。包括很多家庭系統理論中的相互影響,似乎在神的眼裏都有了不同的認識,究竟哪個是對的,我很糊塗,也很孤獨。每次查經我都追問,但得到的答案也僅僅是簡單的罪性啊,墮落啊,很難回答我的問題。所以我一直在追問人性本身的問題”。

作為一個了解一些基本心理常識的人,我太了解這種情形了。教會中的教導和外面世界的實際情況反差過大,大家好像很迷信。我分享了一點自己的研經結果:很多東西不是聖經裏直接說的,而是人去解釋出來的。而且,很多時候是不看前後文的解釋!

我們關於“罪性”的理解是有偏差的,基督哪裡說過人的“罪性”?西方人看一切都從個體特性的角度去看,所以喜歡研究人的罪性、神的屬性之類,尋找和總結哲學規律。而東方人(包括猶太人和中國人),看世界是從關係和地位著眼的,恐怕想都沒有想過把個人的狀況研究到那個地步。所以,人在神面前的“罪”對東方人來說未必是行為,更不是內心的特性,而主要是一種地位或狀態。我認為摩西把一種不適宜來到上帝面前的狀態,即不潔凈的狀態,叫做罪,所以舊約中總是描述要先獻祭除罪、作禮儀潔凈後才敬拜

對於當時文化的人來說,獻祭恐怕是百姓所能夠明白的唯一的敬拜語言。鄰國百姓就是如此,無論敬拜哪位神,都必定遵循一定的潔凈禮儀,因為他們都相信犯了神的禁忌會招致禍患。到了新約時期,耶穌來了,我們相信耶穌獻上自己為祭,一次性地潔凈了所有信徒,除去了“罪”所帶來的與神之間隔閡,以致罪不再是一個攔阻我們到神面前的東西,只有不信是一個攔阻。

華人教會是西方宣教士來傳福音的果子,所以不自覺地戴上了西方哲學的眼鏡。很多人覺得基督教很“洋”,怪怪的,就是因為有個人主義的眼鏡:得救是個人的,注重是非過於注重關係等等,不合華人的文化。還有一個解經方法的問題,東西方教會都一樣,華人當然也是跟著這個傳統:把一句話從聖經中抽出來,不看上下文,解釋說是這個意思那個意思,但你如果仔細看上下文,就會發現經文本身不是那個意思。“人人都是罪人”的信念就是個典型例子,我寫了筆記,歡迎指教。

聖經是說人人都犯了罪,意思我們都不完美,但不是說我們本性墮落之類。該隱和神的關係不好,但是上帝並沒有把他當作不可救藥,乃是找他談話,吩咐他克服。這樣的例子很多。有時候教會把某些不合實際的教義當作聖經裏的教導,好像勉強每人都提一顆拉開了弦的手榴彈,不動腦筋則罷,一動腦筋思考就出現麻煩。很多年輕人離開教會,恐怕原因就是如此,他們的疑問無法得到解答,因為相當多的教會沒有為年輕人(或任何人)提供一個可以安全探討真理的環境,大家的思想好像被裝入一種狹隘的盒子,對一些重要的問題只能迷信和裝聾作啞,很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