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28, 2016

同一個信,同一盼望,同一位主

詩歌是很有力的信心表達。今天又在練唱,女低音聲部的目標是與其它聲部和諧。聲部不同,卻是同一節奏,此起彼伏,卻是同樣的歌詞,詩班人員的年紀膚色各不相同,卻表達同樣的頌讚!



一信、一望、一主,祂為一個教會而死
同聲、同曲、我們向祂高聲頌讚,祂昔在、今在、永遠在

有一個身體、一個聖靈,你們蒙召是一個盼望
一主、一洗、和一信,一位上帝和所有人的父
(2x)一位上帝和所有人的父,祂在你們所有人裡面

一信、一望、一主,祂為一個教會而死
同聲、同曲、我們向祂高聲頌讚,祂昔在、今在、永遠在

儘管我們是許多的民族,多種多樣,不同恩賜
我們都為了合一而把自己互相給予
好讓我們在神兒子的知識裡,在基督的豐盛里成長

一信、一望、一主,祂為一個教會而死
同聲、同曲、我們向祂高聲頌讚,祂昔在、今在、永遠在
一信、一望、一主、一位上帝

Tuesday, April 26, 2016

以不公平為正當:有聖經根據!

澳大利亞的新約聖經學者Kevin Giles博士撰文,從教會歷史反思社會不公平的問題,意在提起基督徒對於男女不平等問題的注意。下面是我摘譯的Justifying Injustice with the Bible: Apartheid一文。

今天,其實所有的福音派信徒,包括主張男女角色「互補」而不是「平等」的基督徒,都相信聖經絕不贊成或支持奴隸制。奴隸制是邪惡的,基督徒應該反對奴隸制。但他們很難相信,整整一個十八世紀,基督徒曾經接受奴隸制,如同接受其它的文化現實。

實際上,大多數基督徒覺得很難想像,十九世紀美國最好的神學家們,重要的福音派和改革宗神學家,都提出各種聖經理由來證明,是上帝制定並認可了奴隸制。互補派不願意提起這段歷史,他們如果承認歷史的錯誤,就不得不重新檢查自己堅信上帝永久性地讓女人從屬於男人,以及為此所提出的論據。

市面上有一本書專門論證關於女人順服男人的聖經教導,Recovering Biblical Manhood and Womanhood(RBMW)。書中一次都沒有提到,美國的改革宗神學家們,直到很晚還在大量寫書,證明奴隸制「合乎聖經」。

現在咱們當然找不到這些書,因為改革宗神學繼續改革,顯然已經棄掉了這個錯誤。但在傳統上,南方腹地各州最正統和保守的白人基督徒,就是在南北戰爭中捍衛奴隸制而失敗的一派,仍然保留著某種程度的白人至上思想,認為南部聯邦(Confederate)在南北戰爭中維護傳統的Southern way of life是高尚的努力,雖失敗卻沒有甚麼不對。北方的基督徒既然打勝,自然願意團結和接納南方的基督徒,但有其他國家的基督徒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的南北戰爭其實是為神學打起來的。

洋洋566頁的RBMW書裡不僅忽略了歷史上神學家的錯誤,有的作者還說明聖經很明確地不贊成奴隸制,為「廢除奴隸制」打下了基礎。至於有人把解放婦女和解放奴隸聯繫起來,他們說雖然19世紀有奴隸主爭辯,我們為婚姻中的不同角色爭辯卻不能相提並論,那是看表面和誤導。

在19世紀大力爭辯的可不是奴隸主!有學問和看上去很敬虔的改革宗神學家,在20世紀為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辯護,用的是一模一樣的論點。他們找到種族隔離的聖經根據,相信聖經完全支持,堅持說他們的政策是討神喜悅的。他們有高標準的神學院,最好的學者都有荷蘭一流大學的博士學位。南非的改革宗教會不知疲倦地傳福音給黑人,讓他們成為基督徒,然後在黑人自己的教會敬拜。

他們找到了哪些支持種族隔離的聖經根據呢?下面五點。

第一,世界被造時有一些命定的「秩序」,也就是上帝給的等級、制度、架構、關係,所以有家庭中男性的領導地位、國家、工作、種族。

第二,聖經教導說上帝創造了不同的種族。巴別塔的故事告訴我們,人被分開成為不同的種族,所以不同的語言是上帝的旨意。新約中有不少話清楚表明上帝是認可人有種族差別的。(對於主張種族隔離的神學家來說,種族之間的差別永遠比相似之處重要。)

第三,使徒行傳十七章26節:他從一脈造出萬族的人,住在全地上,並且預先定準他們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這句話可能是支持種族隔離的最重要經句,應該順服神這句話,不可反對。(他們把這句話解釋為:上帝把全世界的人分為不同的國家和民族,又分派各族住在不同的地區。)

第四,按照羅馬書十三章,政府有權利建立法律,公民必須服從。

第五,不同的族裔佔據不同的地理位置,分別按自己的步調發展,這個教導不可能找到理性或道德方面的理由來反對。(這是主張種族隔離的神學家對白人說的話,與現在主張女人服從男人的神學家所說的委婉話,角色不同或互補等等,有些類似。)

當時南非Potgeiter博士是全體敬重的改革宗神學家之一。他總結說:「相當清楚,主張種族融合沒有聖經基礎,以種族之間的共同性為理由尋求種族融合,反倒直接與上帝所啟示的旨意衝突。」當時的改革宗教會也發表類似的正式立場,說「種族和國家隔離的原則,以及差傳和教會的分開,是有充分聖經根據的」。

他們說所有反對這種解經立場的人都是反對教會、反對聖經所明確支持的體制。1960年,10位南非的神學家發表了一系列的文章,譴責種族隔離及其解經。他們都被法庭審理和定罪為異端分子,遭到當時南非總理的聲討。那位總理Verwoerd本人也是一位神學家。1963年,另一位南非的神學家Bayers Naude出來反對種族隔離的理論,再次遭到排斥,被迫辭掉牧師職任。

現在的南非你很難找到改革宗的神學家支持種族隔離了,大家都同意,那些支持的人是不對的。1982年,改革宗的世界聯盟組織通過一項提議,宣布種族隔離是一個「異端」。這異端卻是南非改革宗神學家所確信,曾經大力證明為合乎聖經的。

我們應該記取教訓!

Saturday, April 23, 2016

教宗發言:世界地球日

昨天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怪不得上周我看見公共汽車上有廣告,在4月22日提供免費乘車!從1970年開始,每年這一天,人們宣傳和提倡環境保護的觀念。搭乘公車是減少汽油耗費和污染、保護環境的舉措之一。下面是方濟各教宗昨天為此發表的講話,號召眾信徒都負起責任來。



講話不長,我從英文字幕翻譯如下:

今天我們慶祝世界地球日。我督促你們都從上帝造物主的眼裡來看這個世界。這個地球是我們要保護的環境,是我們要栽植的園子。人和大自然的關係不應該由貪婪來掌控,我們一定不要操縱和剝削地球,而要尊重和照顧地球,珍惜神給我們的動物和自然界之間的和諧,好好為我們的弟兄、為將來的世代保持它。

華人教會似乎不太注意這個議題。我第一次在大使命雙月刊中看到這方面文章時,還覺得很稀奇--「整全的宣教」包括環境保護?嗯,不夠屬靈。如果「世界的末了」就表示上帝離棄甚至毀滅這個地球,也許到時要另外創造一個新的地方給祂的百姓住,那還有甚麼必要搞環境保護,甚至消除社會不平等呢?抄起手來等著上帝自己行動就好。

我最近開始仔細看聖經中關於末日、主(的國)降臨、被提等等講論,發覺有很多誤解,我寫在博客中,給你參考,也歡迎指教。

Friday, April 22, 2016

主的「降臨」與世界的「末了」

帖撒羅尼迦前書四章15-17節:我們這活著還存留到主降臨的人,斷不能在那已經睡了的人之先。因為主必親自從天降臨,有呼叫的聲音和天使長的聲音,又有神的號吹響;那在基督裡死了的人必先復活。以後我們這活著還存留的人必和他們一同被提到雲裡,在空中與主相遇。這樣,我們就要和主永遠同在。

本文是接續前文關於「末日」話題的研經筆記。

中文翻成「降臨」的那個字parousia,本身並沒有帶「下降」的意思,其字面意思只是present,即「出現」或「臨在」。賴特(N.T. Wright)說希臘人常把這個字用在神明或皇帝身上,所以保羅在15節提到主的parousia之後,16節就補充說明祂是「從天降下」,甚至還提到信徒「在雲裡」與主相遇。

不過,我們也許不必按字面理解成到時全球的基督徒都要「被提」進入雲中,因為根據我們現在的世界和天文知識,美國地區與亞洲地區的「天上」和「雲」,根本是在宇宙中的不同方向。不如根據「被提」那個字harpazo在別處的靈意形象描述用法,理解為信徒迎見主再來。詳見harpazo的字義研經筆記。

搜索parousia這個字的其它用法,發現福音書除了馬太廿四章,耶穌談論「人子降臨」,其它地方都沒有用到這個字。我打算仔細來觀察新約中所有的parousia的用法,就從馬太福音開始。

耶穌在橄欖山上坐著,剛剛預言了聖殿將要被拆毀,門徒私下問他說:「請告訴我們、甚麼時候有這些事?你降臨和世界的末了、有甚麼預兆呢?」

首先,如果耶穌就在面前,還問他甚麼時候顯現,豈不是很奇怪?我們都自動把問題理解成問的是第二次來,但耶穌自己似乎沒有明顯提過第二次來--怎知後面那些關於人子「駕雲降臨」或「在天上顯現」的話不是說他將要得榮耀?賴特就那麼解釋。如果耶穌是神國度的彌賽亞王,那麼門徒問他甚麼時候國度降臨、顯現為王就很重要!

其次,關於「世界的末了」,在期望彌賽亞國度降臨的亮光下,雖然耶穌曾經描述過「收割」和「薅稗子」,卻只是說分辨惡人、義人的審判。我們因為某些原因,大都以為「世界的末了」(the end of world)一定就是指大災難和信徒「被提」離開等等,但這裡的「世界」並不是我們所想的物質世界cosmos,乃是aion,或許翻成「世代」比較好。

這樣,「世界的末了」意思恐怕就不是我們通常所理解的、人人都要滅亡的那個「世界末日」,而是指彌賽亞國度降臨的世代開始。因為翻成「末了」的那個字sunteleia雖然是結尾的意思,卻恐怕是「完成」或「成就」的那種結尾,理解為上帝終於完成祂的工,彌賽亞國度終於降臨比較好。門徒問的是,(新世代)的成就要在甚麼時候?到時我們會看到怎樣的情形?很好的問題!

馬太是唯一使用這個短語的新約作者嗎?差不多。當耶穌說「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如果他的意思是「直到你們都滅亡/離開這個世界」,那就等於沒有給門徒甚麼盼望。但是希伯來書的作者也用了這個短語,證明把「世界的末了」理解為彌賽亞國度降臨的世代開始是對的,新約作者相信新的世代已經開始。希伯來書九章26節提到基督「在這末世顯現一次,把自己獻為祭,好除掉罪」。

也許希伯來書的基督在這「世代結束」時顯現,和我們頭腦中「世界的末了」觀念相差太多,我又回去看耶穌「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的應許,發覺中文翻成「直到」的那個字並不是英文的until。每個英文版本都把這句話中的介詞heos翻成even unto。換句話,耶穌並不是說他與我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時為止,以後就不曉得如何了,他乃是說他會永遠都會和我們同在。

回到耶穌給門徒的答案,他的彌賽亞國度到底甚麼時候「降臨」或出現呢?簡單歸納起來,就是我們會看到種種迷惑、種種災難,需要忍耐到底才能得救:「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這句中的「末期」再次耐人尋味,恐怕不是災難本身所代表的一切都要毀滅的日子,而是如上所說,神的國完全成就的日子,不然馬太不會說是在忍耐了這些災難「之後」,這日子才到。

耶穌在描述災難的時候,三次提到「人子降臨」parousia的情形:27節、37節、39節,主要是說速度極快,好像閃電從東邊到西邊,在人們都沒有預料的時候到來。到底「人子」是要在災難中降臨,來拯救祂的百姓呢?還是祂來要帶給地上更多的災難作為審判?

你如果看27-31節那段話,似乎「人子」是來救百姓脫離患難。但你如果看36-4節那段話,人子似乎是在太平時期降臨的:無論是人照常吃喝嫁娶,還是男人在田裡,女人在推磨,人們在想不到、可能還沒有預備好的時候,人子的國就降臨了。接下去主耶穌還教導了不少要預備好,上帝要審判的道理。

假如耶穌說的parousia是彌賽亞國度忽然成就和來到世上(這國度本身不是災難,而是災難之後或太平時期的降臨),那我們就不必把祂的降臨和世界末日與毀滅連繫在一起。我還會繼續看聖經別處對parousia這個字的用法,到現在為止,主降臨那日似乎不是可怕的世界末日,乃可能是祂的國度成就在地上那日,是個值得人翹首盼望的一日。

Thursday, April 21, 2016

安魂曲:Sing Me to Heaven

詩班打算在母親節那天唱下面這首詩。在網上找到了,原來是一首常常用來唱給臨終病人的詩歌,或是在葬禮中唱。我們這一代人,不少人母親已經過世,很多母親病痛多多,心情能夠用詩歌纏裹是很美的事。讓我們唱一支安魂曲。



In my heart's sequestered chambers lie truths stripped of poet's gloss.
在我寂靜的心房裡,躺著剝光了詩人修飾的實際。
Words alone are vain and vacant and my heart is mute.
話語都成為空虛無用,我心緘默。

In response to aching silence memory summons half-heard voices
回應痛苦的沉默,記憶召喚出隱約的聲音。
and my soul finds primal eloquence and (x2) wraps me in song.
我的心靈找到原始的表達,用歌包裹我,用歌包裹我。

If you would comfort me; sing me a lullaby.
你若想要安慰我,給我唱一首搖籃曲。
If you would win my heart; sing me a love song.
你若想要贏得我心,給我唱一曲愛情歌。
If you would mourn me and bring me to God,
(x2) sing me a requiem, sing me to heaven.
你若想要哀悼我,帶我到神面前,
給我唱一支安魂曲,給我唱一支安魂曲,送我到天堂。

Touch in me all love and passion, pain and pleasure.
用所有的慈愛和情意、悲歡往事觸摸我,
Touch in me (touch in me) grief and comfort,
love and passion, pain and pleasure.
用悲傷和安慰、慈愛和情意、悲歡往事觸摸我,觸摸我。

Sing me a lullaby, a love song, a requiem.
給我唱一首搖籃曲、一曲愛情歌、一支安魂曲。
Love me, comfort me, bring me to God.
愛我,安慰我,帶我到上帝那裡去。

Sing me a love song, sing me to heaven.
給我唱一曲愛情歌,送我到天堂。

我記得聽母親說過,她的祖母在96高齡即將過世的時候,就要求圍在床邊的兒孫們唱聖詩,而她就在詩歌聲中壽終正寢。我一直想像不出那個情形,與我們平常的華人文化反差好大,但所有的人都稱她為有福。今天唱的這首歌讓我想起母親...願人們都在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有平安!

Monday, April 18, 2016

信徒「被提」這個字 harpazo

關於主再來,在千禧年的末日主義解釋中,信徒的「被提」是很重要的一個字。有不少人反對用字面把它理解為上帝突然把所有的信徒提走,他們就不見了,剩下的人在世界上開始經歷末日的災難等等。今天我看見一個人寫文章說,他的英文聖經中根本沒有rapture這個字,所以電影Left Behind所上演的那類末日神學不要再理會了。

於是我決定查一下新約中的「被提」概念。帖撒羅尼迦四章17節:以後我們這活著還存留的人、必和他們一同被提到雲裡、在空中與主相遇.這樣、我們就要和主永遠同在。 --將來被動式的「被提」,原來是harpazo這個字。

搜索harpazo,找到另外好幾處經文,的確說明是突然拿走就不在了。馬太福音十一章12節:從施洗約翰的時候到如今、天國是努力進入的、努力的人就得著了。--或譯天國遭到瘋狂的抵擋,強者(們)「以暴力攻取它」,這裡harpazo即大力奪走的意思,用的是現在主動式,詳細請看我的筆記,和合本「努力進入」的翻譯並不正確。

約翰福音十章28-29節:我又賜給他們永生.他們永不滅亡、誰也不能從我手裡把他們奪去。我父把羊賜給我、他比萬有都大.誰也不能從我父手裡把他們奪去。--將來主動式的「奪去」,強調的不是羊的去向,而是失落。這裡耶穌用的是象徵性語言來表達一個真理,不是說人真的被搶走。

哥林多後書十二章2-4節:我認得一個在基督裡的人、他前十四年被提到第三層天上去.或在身內、我不知道.或在身外、我也不知道.只有神知道。…他被提到樂園裡、聽見隱秘的言語…--過去被動式的「被提」,身體去到第三層天,還是只有靈去了?保羅也說不清到底是怎麼回事。我猜想「第三層天」,或者「樂園」,並非這宇宙中的某個物理空間,乃是在靈的世界中,所以保羅說的有可能是心靈活動。

啟示錄十二章5節:...婦人生了一個男孩子、是將來要用鐵杖轄管萬國的.她的孩子被提到神寶座那裡去了。--過去被動式的「被提」,這裡因為是異像,約翰用的是象徵表達,去到上帝面前並非某個實際事件,所以這裡不需要追究是否真的有個小孩,生下來以後不見了。

使徒行傳八章38-39節:腓利和太監二人同下水裡去、腓利就給他施洗。從水裡上來、主的靈把腓利提了去、太監也不再見他了、就歡歡喜喜的走路。--過去主動式「提了去」,形容腓利是忽然被發現不在那裡了。我們若是追究腓利為何忽然不見,恐怕可以有各種解釋,意義不大。但路加補充說,他並非去了「天上」,因為後來有人又在別處遇見他。

這是唯一涉及身體的「提去」,但似乎並不排除是作者形容描述聖靈工作的一個筆法--祂經常出奇不意、巧做安排。如果太監對於腓利「突然失蹤」不覺稀奇,你怎知他不是歡喜到沒有留意呢?

如此,新約中所有的harpazo這個字,似乎都不是講人的身體真的被提到哪裡去或搶到哪裡去,所以帖撒羅尼迦四章恐怕也同樣,不必按字面理解為身體被提到空中去。焉知保羅不是形容我們如何歡喜迎接主呢?賴特說那句話的意思很可能是:迎接到了就立即轉身和主一同再回來!因為保羅正在講世界要被主的大能更新和翻轉,信徒的身體都要被改變,但未必是要離開。他把但以理書七章的人子降臨字句應用在信徒迎接主再來,詳細可看N.T. Wright的有關文章

下面是Asbury神學院Ben Witherington教授製作的一個視頻節目,用幾分鐘介紹「被提」觀念的來歷。他說這並不是學者深入研究聖經之後提出來的,乃是由19世紀一個平信徒作夢開始的一個神學潮流。你可以聽聽...



所以,末日「被提」的神學的確可以放下了,原因不是因為聖經中沒有這麼一個詞,而是如此解釋harpazo很不專業。更重要的是,信徒都被號召要預備好離開世界,而不是更新世界--末日的毀滅要到了,誰還在乎環境污染、疾病泛濫、地球變暖之類的問題啊?很嚴重的消極應用和影響。

Thursday, April 14, 2016

個人得救理念的缺陷

我曾經介紹過Jackson Wu博士所列出的衡量福音是否「個人主義」的標準。咱們傳福音所常用的那個「屬靈四定律」,又稱為神的「救恩計劃」,的確有個人主義的傾向,不太適合華人文化。除了帶有強烈的個人主義的特色,Jackson列出了個人得救計畫對於注重榮辱的華人文化來說,還有另外幾個問題

一個問題是過分關注律法。如果上帝的「聖潔」被理解為祂對每個人都有很高的道德要求,甚至沒有一個人能夠達到祂的標準,那麼對於法治並不健全的社會,人們所了解的法律體系都很不公平,除了條文含糊和不公道,實行中還充滿了賄賂和腐敗。據說中國的公共場所到處有「禁止吸煙」的牌子,但很多人不遵守都沒有任何問題。如此,上帝公義的律法和實施豈不是很抽象的觀念?除非上帝非常嚴厲和不講情面。

「屬靈四律」的另一個問題是把焦點放在正確的行為,而不在意人的面子或關係。但是在注重榮辱的社會裡,行為和關係、地位有密切的聯繫,人大多不會為了某種抽象的「正確」標準而不顧其他。從這個角度看,猶太人和華人倒是更加相似。聖經中有不少例證,說明上帝是很注重關係和情面的。好比惡人不得來到王的面前,又好比上帝不追究亞伯拉罕的過犯!…

「四律」所展現的上帝救恩計劃,還暗示了其他的問題,讓一般人感覺這福音很抽象,是遙遠和不切實際的。我們讀四律的小冊子,裡面並沒有直截了當地說,但意思是在的:得救就是將來死後能夠進天堂(不至於落到地獄去)。雖然第一律似乎告訴我們,得救是為了能夠得到更豐盛的生命,但是解釋到後面,話題並沒有涉及到多少豐盛的生命,只是談了一個抽象的「到父那裡去」。

人現在的問題是不能到父那裡去,耶穌提供了唯一的道路,使信的人得到「永生」,這些都是不錯的。但是,把這些話僅僅理解為死後的答案恐怕就不實際了。可惜多數人都難免這樣理解。「到父那裡去」與接受主之後新的豐盛生命,或與永生有甚麼關係呢?小冊子解釋了讓基督坐在自己生命的寶座上。對華人來說,這是很抽象的說法,你幾乎可以理解為任何具體的行動。抗議同性戀「結婚」?反對離婚或墮胎?堅持不按立女牧師?斥責不同的解經派別為「不信派」來捍衛真理?放棄親手做任何公益事務的切切禱告和「等候主再來」?

也許我們華人教會的牧者應該好好研究和思索,到底甚麼是「到父神那裡去」?或者,怎樣是「更豐盛的生命」?不要假定我們已經知道最標準的答案了吧。

由於華人文化重視名義和關係,「個人」接受主就有了一個務實方面的好處,即被這個熱心的群體接納,或是在教會發言有了「面子」。Jackson指出,「作主門徒」的種種社會含意因此很容易被忽視,這是他所列舉的最後一個嚴重問題。咱們需要強調耶穌除了是「救主」,還是「生命的主」,原因就在這裡。但得救的這兩個方面本來就是不該分開的。

Tuesday, April 12, 2016

從聖經中的「末日」談起

一提起末日,我們馬上會想到地震,宇宙崩潰,巨大的隕石紛紛從天而落,洲際戰爭,整個世界大動亂,新天新地要誕生等等。我還記得20世紀末,有人作了不少關於末日的預言,基督徒特別有某種危機感。直到現在,政體變革,環境污染,氣候變暖…,大家還是幻想多多,就查考啟示錄,要知道將來如何。

聖經學者們也研究啟示錄,要知道作者的意思到底如何。他們對啟示錄歸納出幾種不同的解經方向,我曾經介紹過一點。把啟示錄當作預言末後審判的日子,這是千禧年主義的解釋,但是啟示錄也可能只是用象徵性語言來描述善惡之爭,即其中所描述的事件在歷史中已發生。詳細一點的說明可看美國長老會的查經資料,我曾從中摘譯過一點。

今天想到要看看賴特(N.T. Wright)博士如何解釋啟示錄,從網上找到一篇他的文章,Apocalyse Now?從標題就知道他不贊成千禧年的解釋。他說把太陽月亮變暗、星星從天墜落等等按字面理解是誤會。在距今四個世紀以前,還有人必須小心給信徒解釋,當耶穌說他是「羊的門」,不代表耶穌是掛在折頁上轉來轉去的木頭板子,或者當耶穌說「這是我的身體…這是我的血」,不要按字面理解。現在我們大多已經比較了解,很多都是象徵性的說法。

現代很多學者使用apocalyptic這個字來形容某種特定的文學體裁,叫作「啟示文學」。賴特舉例以賽亞13章的例子說,「天上的眾星群宿都不發光;日頭一出就變黑暗;月亮也不放光。…必使天震動,使地搖撼,離其本位」等等,以賽亞形容的是巴比倫要被毀滅,再也不被重建等等,可日月天地若果然都毀滅,地上的人豈不是都要遭災,哪裡還會有人為巴比倫的命運震驚,或所應許的以色列民歸回得安息的日子呢?這句話不能按字面去理解。以賽亞用了啟示文學的筆法。

新約中也有啟示文學的筆法,比如歌羅西書2章,保羅描述神「將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擄來(賴特翻為God disarmed them),把他們公開示眾,就仗著十字架誇勝。」耶穌釘在十字架上死了,怎麼還能誇勝呢?是世上那些傢伙以為勝了猶太人的王,在歡慶。但保羅的話意味深長,不能只看字面。

在啟示錄中,18章說「巴比倫大城傾倒了!傾倒了!成了鬼魔的住處和各樣污穢之靈的巢穴…列國都被她邪淫大怒的酒傾倒了。」這巴比倫當然一看就知是隱喻,但作者用這城來指誰呢?古今中外不少解經家都認為是指羅馬帝國,可是也有人爭辯說這城是耶路撒冷,公元70年她的被毀就是傾倒。賴特說,啟示文學就是這樣的,採用生動的語言來描寫作者想說、大概聽者也能意會的事件,可惜時代變遷,不同地區文化的人就很難明白了。

咱們如果照字面理解保羅的話,那耶穌就沒有釘死在十字架上,反倒從軍事上勝了彼拉多、希律王、和大祭司等人。但無論約翰說的「巴比倫」是指哪個城,那肯定不是說巴比倫。賴特指出,昨天的字面描述到今天可能會成為隱喻,而明天這字的意思可能又變了,情況總是這樣。沒有人能夠把整本聖經都按字面理解,也沒有人能夠把它全部當作隱喻,我們都不能僵化地解經。

比如,但以理7章說「有四個大獸從海中上來」,那「獸」和「海」都是隱喻(「獸」是人間的帝國,「海」是邪惡的源頭),而數字「四」要按字面理解。當他說有個「小角」說誇大的話,最後這角與聖民爭戰贏了,這「小角」是隱喻,而爭戰要按字面理解。了解隱喻必須參考當時的文化背景,賴特說20世紀的人如果按照自己的文化符號來幻想啟示錄,就會把人都搞糊塗。

啟示文學的語言在聖經中常出現,約翰的啟示錄中有不少,這本身不是問題。問題在於從這裡衍生出來的末日主義,即apocalypticism。末日主義解釋啟示文學語言的時候,總是按字面來猜測將來要發生的事,比如教會信徒的「被提」。這觀點的特點包括,相信除了自己所屬的這一群是「稱義的」之外,別人都是罪人,在末日的災難中要被除滅。這很有問題。

賴特博士不贊成末日主義的解經,因為無論在東方教會還是西方教會,它比較容易產生很類似的狹隘的極端主義情結,也傾向於按解經細節的不同而分裂成更多派別。在美國有現代的案例為證,不是好見證,只會使人產生排拒感。前次教宗說得不錯,無論甚麼信仰,極端的基要主義都會造成仇恨和悲劇。所以,咱們不如透過知識普及來消除極端主義

極端主義的解經自然有「聖經根據」。比如彼得後書三章中有末後天地將被火燒盡或鎔化的話,不少人相信應該照字面理解。我們知道主耶穌說祂要再來,如果到時凡有形質的真的都要被「烈火」銷化,信徒的聖潔和敬虔還會有甚麼意義呢?賴特說那句話中的「燒盡」,按照經文考證研究,很可能本來應該是「顯露」,也就是說,經過某種「大火」,地和其上萬物都必「找到/顯露」出來。我們怎知這在天上燃燒的大火不是形容神的審判呢?聖經別處都沒有提過大地在末日要被燒盡。

同樣,如果耶穌「駕雲降臨」不按字面理解為從天上某處飛下來,那我們很多人都相當驚訝—應該怎樣理解聖經中這樣的話呢?我們所接觸到的所有向我們傳福音的宣教士、神學院,似乎都是這樣理解主「再來」的。賴特爭辯說,聖經中的「天」和「地」很多時候不是指物理空間中,一個在我們上面,另一個在我們下面的地方,乃是神所創造的兩個不同維度的世界。也許我們需要再好好看看這些話,了解如何盼望耶穌的再來。

我想賴特說得有道理,聖經中的啟示文學用天地來形容歷史事件的重大意義,把天上世界和地上世界聯繫在一起,而末日主義卻把天上世界和地上世界強行分開,表達出一種天為善、地為惡的二元對立情緒。

Sunday, April 10, 2016

奇妙的 Communion Music

這首好聽的聖詩我並不是第一次聽見,但可能是因為聽不懂歌詞,我從來沒有留意。這禮拜我們教會舉行聖餐禮的時候,詩班的男高音班長獨唱了這一曲,拉丁文的歌詞被翻譯成英文印在程序單上,我才明白這詩歌的意境有多美。



Heavenly bread
that becomes the bread for all mankind
bread from the angelic host
that is the end of all imaginings
Oh miraculous thing!
this body of God will nourish
(2x) even the poorest
the most humble of servants

天上的糧,拉丁文直譯「天使的麵包」,是這首歌的標題。根據wikipedia的介紹,這是中世紀的神學家阿奎那寫的整套敬拜禮儀的開頭一小部份。天主教的彌撒慶典原來深刻表達出同慶基督的身體,同領基督寶血的無限感恩情懷!正如歌詞所唱的,耶穌天上的糧真的成為我們所有人的糧,耶穌的身體竟能夠滋養最窮乏、最謙卑的奴隸!也許只有甚麼大的節慶才唱的,但充分體現出一種難以言喻的情感。

我貼在這裡的演唱是一位姊妹的,但這歌原先作曲是為男高音。你若從網上搜索,Youtube當然也有男聲的演唱,都很棒。

Friday, April 8, 2016

以弗所書:敬拜耶穌王的父

賴特博士翻譯新約,他翻的版本稱為國度版(The Kingdom New Testament),完全使用現代人的英語。我發現他的翻譯中常把「基督」翻成「彌賽亞(王)」,或逕自稱為the King,意思基督現在是我們所敬拜、所跟從的王。

那麼「在基督裡」呢?他翻成in the king,意思是在這位王的國度裡有份。如此,「耶穌基督的使徒」就成了「耶穌王(所差遣)的使徒」,「在基督裡」就是「在彌賽亞王(的國度)裡」。「主耶穌基督」的意思就是「主耶穌王」。保羅是耶穌王的使徒,他提筆寫信給眾教會說:願頌讚歸與神--祂就是我們的主--耶穌王的父!

所以,如果你對於耶穌「基督」這個頭銜的意思不明白,也許「耶穌王」就比較清楚,表示你相信耶穌在他的彌賽亞國度中已經復活作王了。真的,這是福音的重點。按照這個翻譯,以弗所書一章的開頭就是下面這樣的:

奉神旨意,作耶穌王使徒的保羅,寫信給在以弗所的聖徒,就是在耶穌王(國度裡)有忠心的人。願恩惠、平安從神我們的父和主耶穌王歸與你們!願頌讚歸與我們主耶穌王的父神!

賴特對以弗所書的背景介紹和評價非常高。他說這卷書相對於其他的保羅信件,就好像你乘坐巨大的倫敦摩天輪,緩慢升上泰晤士河畔的高空觀景,半小時看一圈下來,倫敦景致一收眼底,令人讚嘆。為甚麼呢?以弗所書既不是最長,又不是最完整的保羅信件,但你可以鳥瞰早期基督徒所面臨的一個又一個題材:上帝、世界、耶穌、教會、得救的方式、基督徒行為、婚姻、家庭、和屬靈爭戰。

一個熟悉倫敦的人,從高空視角看到的是不同景色、但更清楚的整體和各處。同樣,賴特說讀過保羅其他書信的內容之後,再來讀以弗所書,就會從一個新的視角來看那些熟悉的內容,發覺到原來各部位在如此壯觀的整體中,有著獨特的色調和聯絡。這與我們所知道的新教傳統相比,說法很不相同。羅馬書和加拉太書列在保羅書信的各種題材中,很重要,但遠遠不是整個的系統,以弗所書和歌羅西書給我們更好地看到福音全貌。

在以弗所書中,被揀選、得救贖很重要,但神的最終目的並不是到此為止。神還有更大的目標,祂的計畫包括了整個宇宙。神先揀選和呼召我們都成為兒子,要在彌賽亞王的國裡塑造我們和引導我們,好讓我們參與神的大計畫。

賴特也介紹了學者們對以弗所書寫作背景的猜測及其理由:這卷書最初很可能不只是寫給以弗所人的,而是一封在各教會之間傳閱的書信,因為現存的抄本中最古老的幾份都沒有「在以弗所的」字樣,保羅只是「寫信給聖徒」。或許後來有一份保存在以弗所的抄本流傳下來,就成了以弗所書吧?保羅在這信中給讀者的問候並不像其他書信那樣,提名問候教會聽眾中他所認識的張三李四。

至於以弗所書的作者,有不少學者猜測不是保羅在世時寫的,而是他的門徒後來之作。賴特卻不以為然,誰說寫作風格不同就必定是不同的作者呢?

保羅在他的書信中反覆強調,我們所敬拜的上帝就是主耶穌王,彌賽亞的父,祂不像外邦那些男神女神或偶像,代表某些能量勢力,乃是創造天地、又透過耶穌向人啟示自己的主。保羅在信首用了很長的一個句子,從第3節到14節,來描述天上這位耶穌彌賽亞王的父。但他要說的重點是:願頌讚歸與這位真神!--敬拜上帝是傳基督福音的最高目的。 賴特的大眾Everyone系列解經寫得很棒。

Tuesday, April 5, 2016

關於情緒智商的思索

也許大家已經知道,一個人智商(IQ)很高,不等於他/她處理人際關係有聰明。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是用EQ來衡量的。小孩子長大,智力發展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掌握正確運用情緒和人際交往能力(EQ)更加重要。所以為人父母要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EQ和孩子的EQ。因為EQ大多是觀察模仿來的能力,不是聽課就能夠糾正或掌握的。

下面的七個問題是從一份網絡雜誌Entrepreneur上看到的,告訴企業雇主如何在面談時判斷申請者的情商,在此分享,或許對大家都有幫助。

首先是關於自己價值觀的塑造和評估:誰對你有啟發?為甚麼?換句話,你佩服和景仰誰?從你的理由或許可以看出你所重視的行為模式,或許也能看出你的人生目標。這是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任何人都可能是你所佩服的對象,甚至在不同的時期佩服不同的人物。思考這個問題幫助人剖析自己的價值觀來源。

其次是關於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標:假如你明天就開辦一個公司,請你列出三樣經營公司的最高價值,你會列出甚麼?不用說,很多人大概都會列出賺錢,至少希望短期內虧本不太大吧,作為經營公司的主要目的之一。可這不應該是唯一的「理想」,不然就要不擇手段了!事實上,有許多人願意創辦非牟利的機構,他們的目的當然不是賺錢,乃是從某種需要著眼的。人若能誠實面對這樣的問題,就要在賺錢以外尋找更高的人生意義,畢竟,周圍的人也因你的經營得益,才會真正令自己滿足。

另外一個問題是測試人際關係的技巧:假如公司的業務需要調整方向,請描述你會如何幫助你的團隊了解情況,實現轉型?每個公司、每個工作都會遇到這類情形,所以老闆在關鍵的時候就需要選可靠、有主動性的人來幫助重建機構。你如果在面談時被問到這種問題,可能是你在前面的談話中已經贏得了一定信任。華人文化總是把業務調整當作危機,恐怕不討論這個敏感話題,老闆自己說了算,但西方人習慣於尋求信任的關係。他們會認為若能雇用可靠的人與自己同心很好。

還有一個問題直接反映出你的情緒智商:你有沒有與前面的工作崗位中和任何人建立了長遠的友誼?有的人回顧往年的朋友,沒有主動保持聯絡並且仍然信得過的。相反,有不少人無法與任何人深入交往,關係稍微密切就想要躲閃了。那是因為種種原因不能信任別人,或使用了太多的防備。

然後有關於繼續學習的問題:你覺得你還缺乏哪些技巧或專長?好奇心和好學在任何工作崗位上都很重要,覺得自己甚麼都已經懂了的人自然說不出自己缺甚麼。尤其是謀求資深的職業崗位時,更需要知道自己的弱點,並願意用學習來彌補。

最好有教導和解釋的能力:你能教我某事(某個技巧、某個課目、或解謎等等)嗎?把我當作完全外行的人。--對很多職業來說,會關照別人是很重要的高EQ表現,因為和顧客、和同事、和下屬打交道,都需要能夠有條有理,把重點總結和復述出來的能力。申請面談的人可能需要稍微思索一下才開始講解,高EQ者在解釋之後還會留意對方的反應,看對方是否全明白了。

最後要看看你如何看待自己過往的成功:你能夠成功的最主要三個因素是甚麼?「我的努力,我的才幹,我的機會...」固然也不算是錯誤答案,但果然都沒有別人的努力和支持也行嗎?高EQ的人容易看見他人的功勞,將來也希望能與人成功合作,而不是尋求單幹和堅持自己意見。從這一點來衡量今年的共和黨總統競選人川普,他的EQ有些差勁--預告美國經濟將要陷入經濟大蕭條,然後宣布說如果他當總統,蕭條就不會發生。哈!那他認為國會、銀行、聯邦貨幣決策團都是做甚麼的呢?

願你有意識地思考、操練自己的EQ,高EQ的靈命能夠自然地帶給人美好的見證。

Sunday, April 3, 2016

自我應驗的預言

Andrew Luttrell是個學社會心理的。他給大眾介紹了一些有趣的現象,其中一個現象就是「預言的自我應驗」,使我想到咱們基督徒的某些信仰--不是正式寫在信仰告白上的那些抽象條文,而是影響我們實際行為的信心,比如上帝是嚴厲法官,遲早甚至經常在各處審判世人的罪惡等等--會從負面來影響別人。

當然,這現象是個普遍的現象,可以解釋很多人的不良行為和不良人際關係。甚麼是「預言的自我應驗」?就是一個人從信念出發,和別人交往。無論這人的信念是否正確,他率先按照這個信念不自覺地調整了自己的行為,結果就引起了別人一定的反應,以致於自己原本可能是錯誤的信念得到印證,See,I knew it!

社會心理學家是如何作心理實驗,知道這個現象是真確的呢?有一個經典的例子是請一些男人給他們所不認識的女人打電話:這些男人事先得到一張女人的照片,稱是他們將要談話對象的照片。有的照片看上去是很有吸引力的女人,有的看上去沒有吸引力。其實那些照片和實際接聽電話的女人毫不相干,但這些男人反正不知道談話對象的長相,他們只是根據照片相信對方是否有吸引力。

研究人員想要知道,這些照片是否會影響電話中的互動?而那些接電話的女人則完全不知道對方看過某張照片,所以可以假定她的反應是自然的。研究人員把每個人的通話內容錄下來,只錄單方,不錄對方,結果得到一堆錄音卡帶,要麼是男人的話,要麼是女人的話。研究人員把這些卡帶拿給其他人聽,那些人並不知道誰看過了甚麼照片,單從錄下來的話,客觀地評估這人是否友善,以及表達出多少談話的興趣等等。

調查、評估的結果完全證實了這個自我應驗的現象。人們相信吸引人的婦女會比較友好,所以那些看見好照片的男人,就先認定對方會比較友好,而另一些男人看見相貌不怎麼樣的照片,就不會假定對方是好說話、或聰明的人。所以,單單因為所看見的照片,在談話尚未開始時,他們都已經對談話是否會愉快有了一定的預設。不用說,從這些男人的錄音帶聽得出來,一些人比另一些人友善--友善的人就是那些預先看見好照片的人。

對於接聽電話的女人來說,比較友善的對談,當然要用比較友善的方式去回應,而對方若沒有想要多說甚麼,自然也不需要特別用友善去回應。這些女人的起初的預設都差不多,即相信對方是把自己當作有吸引力的人,所以若有機會,總會試圖用友好的方式來回應。只是在這個實驗中,有些男人因為看見一張不好的照片,就沒有給對方甚麼機會,來分享有趣的話題或表示友善。於是這些談話就果然證明了打電話男人所預期的,對方有吸引力、聰明,或是普通。他們卻不知道,自己不知不覺地先用了比較友善的交往方式,所以得到了比較好的交流效果。

可見,對別人的指望或懷疑會不自覺地調整自己的言行和態度,以致讓自己的所猜想的成真!現在再看看基督徒對其它宗派信徒的態度,比如說新教和天主教的弟兄姊妹之間,或者對穆斯林,如果我們心裡懷疑他們不友善,友好共處的機會就自然減少,防備就不自覺增加。比較健康的方式,應該是先假定人家友好,試圖與對方建立起良好關係,相信凡事好商量,就會增加建立良好關係的機會,--等到你察覺對方有可疑之處再加以防範也不晚啊。

結論:您到處懷疑別人,可能就會不自覺地到處樹敵;您常懷疑自己遭到排斥,可能就真的要成為不受歡迎的人。難怪耶穌說,「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正是對人沒有負面成見、不去無端懷疑他人的人。而且在遇到天災人禍的時候,我勸人收起世界末日將到的悲觀論調,切實去愛鄰舍,積極參與救援和建設,去祝福自己周圍的人。

Friday, April 1, 2016

總統競選:愚人節笑料?

也許對於很多認真的美國投票人來說,這沒有甚麼好笑,只是媒體對川普不友好而已。不過錄音、錄影俱在,你看了之後不能說是媒體瞎編或歪曲。川普說話喜歡用重複的短句,還喜歡反駁和否認,打斷對方的話,自己大聲滔滔不絕。Anderson Cooper是CNN電視台的主持人,他採訪Donald Trump,錄下來發表。我翻譯一點出來,供您欣賞:

(川普的競選經理被一位記者控告使用暴力,Cooper追問川普有關的公開表態:)

Cooper:…但這是Lewandowski第二次了,前次他抓住一位抗議者的領口,您還給他撐腰,說…
Trump:我撐腰了。我一定撐腰。你看見(他用暴力)了?你看見了嗎?
C:我看見了。喏,錄影帶就在這裡。
...
C:…在聽眾訪談正式開始之前,我要順便問你最後一個問題。您和Cruz參議員(另一位共和黨競選人)之間,關於太太的話題,您說您要抖露Heidi Cruz的甚麼事,然後轉推一張她的照片和您太太的照片,並排比較(兩位女人)--她那張照片不抬舉。
T:我認為Heidi那張照片不錯啊,我覺得還可以。
C:您算了吧。
T:我覺得還可以,她是個漂亮女人。
C:可您在競選美國總統。
T:抱歉,不是我先開始的。那不是我先開始的。
C:但是先生,不是我不敬,那是5歲小孩的辯詞。
T:不,這不是小孩的辯詞。
C:5歲小孩才說「是他先開始的」。
T:那是您說的。這正是我們這個國家的問題...
C:每位家長都知道小孩子會說,「是他先開始的」。
T:那不是5歲的小孩。抱歉,不對不對不對。我是說,那種想法正是我們這個國家的問題,不是我先開始的。他先發一張照片他明明知道是...(說了一些話,不相干)
C:他沒有發照片,那是一個反川普的政治行動委員會做的。
...
C:論到聯邦政府的角色,您是說要維護國家安全。但您也說,醫療保健和教育都應該由聯邦政府提供?
T:那是其中的兩項。是的,當然。我意思是,顯然有很多事,像住房、建設鄰里…(滔滔不絕,不相干)
C:您不是反對聯邦政府干預教育事務嗎?您不是(曾經)主張委託給各州去辦?
T:我主張讓各州去做,對。絕對正確,我現在就要…
C:所以這就不是聯邦政府的...
T:聯邦政府,但國家的概念就是我們必須在國家內提供教育的概念,我們必須去掉公共核心(標準),所以應該帶到州級(去做)。(不確定他的意思。原話是The federal government, but the concept of the country is the concept that we have to have education within the country, and we have to get rid of common core and it should be brought to the state level.)
C:那麼醫藥保健呢?該由聯邦政府來經營?
T:醫藥保健--我們的人民需要醫藥保健。我們需要一個好的--奧巴馬的全民健康保險糟糕透頂,證明是…
C:但這是不是聯邦政府應該做的事?
T:政府可以領導這件事,但保健應該私營。所以據我看,我們也許應該有--我們必須要有--私營的保健制度。我們(現在)在保健上沒有競爭...
...
C:您總說您是用自費資金競選。請問您現在花了多少錢了?上次您說2500萬。
T:我可以告訴您,我會說我現在大概花了3500萬了。
C:Okay。
T:我們(也)借小筆貸款,人們寄$17.50,或$250,甚至$1000給我們。
C:您在您的網站徵求募款。
T:不,我是賣帽子、T恤衫和...
C:不對,可你沒有在你的網站徵求募款嗎?
T:沒有,我真的不認為如此。
C:有的,你募款!你有兩處(網站)募款的地方。
T:好吧,不管是甚麼。不管是甚麼,那是微不足道的小錢。
...
你感覺像小孩子吵架不像?本文內容取自華盛頓郵報文章:Trump makes fools of RNC and suppor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