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26, 2018

行為科學:期待的力量

本文內容取自《企業家》雜誌2018年1-2月號,Great Expectations一文。

據說在1963年,有兩位科學家帶領12位心理學系學生進行了實驗,訓練小老鼠走迷宮。其中一半學生被告知,他們用的小老鼠是選出來特別聰明的小老鼠。而另外一半學生卻得知他們用的小老鼠特別笨。結果5天下來,那組「聰明的」小老鼠學會走迷宮的速度比另外一組「笨的」快了一倍。但這兩位科學家知道,所有的小老鼠其實是一樣的。

他們發現的是一種社會心理學現象,後來被好幾千項研究證實,人的下意識中的偏見會實際影響到所預期的結果,稱為「期望效應」,讓人頭腦中所相信的事情變成「自我應驗的預言」。

我記得少年的時候聽父親說過這「自我應驗的預言」,所以,把自己的孩子當作聰明孩子來教,結果和相信孩子很笨,教出來的效果就會大不一樣。 不用說,《企業家》雜誌的立論是:你如果希望你所雇用的員工聰明能幹、成績優秀,就先把他們當作如此的人來對待。而我的領會是:你如果希望你的團隊同心發揮貢獻力量,培訓的時候就要如此期待,這樣你就會有尊重和耐心。

康奈爾大學的教授Filipowicz教那些企業高管人員如何使用積極正面的期待效應。舉個例子,首先,研究發現人的自信心會影響到自己的工作表現,假如有位女員工相信自己能夠成功完成分派給她的任務,她就會很努力地加班加點,遇到困難障礙也不洩氣。而如果她不信自己能夠做好工作,那麼每遇到困難,她都會相信是因為自己能力不足。

誰能夠影響她的自信心?她周圍的人,特別是老闆的態度。Filipowicz教授解釋說,「老闆若是有不相信你的跡象,就會改變你的能力感。」老闆總會從別處得到對這位女員工能力的估計,或許從過去的表現,或許從她的肢體語言或外貌,或聽說的傳言等等,於是就會用這些已有的印象來解釋所看到的行為。

比如老闆看見這位女員工去休息和倒一杯咖啡喝。如果他相信她表現優秀,就會欣賞她的休息,知道她很快又會拿出好成績。相反,如果他相信她的表現不理想,看見她坐在那裡喝咖啡就不順眼,覺得她應該更努力。你看,無論這位老闆原來對這位員工的印象如何,他已經開始不住地印證自己所相信的是正確的,並且按照已經相信的來放手,或管理/挑剔她雞毛蒜皮的事,引起她反感或使用防衛,於是進一步證實為表現不佳,惡性循環。

世界上每個機構都有上述的現象,大大影響人才招聘和人才管理。很多時候,偏見是從種族和性別來的。例如普林斯頓大學在1970年代曾作過一次實驗,白人對前來應聘的黑人進行工作面試時,經常沒有那麼熱情,說錯話多一點,面談的時間短一些,這些都會影響到應聘人的表現,能夠成功印證前來應聘的黑人表現的確是差一些的。

單單口頭告訴員工,說你相信她有很好的潛力是不夠的,你下意識中對待她的方式會透露出來你的實際看法。我覺得在教會中也類似,單單口頭聲稱上帝愛某人是不夠的,你的實際行動需要反映出來,你作為屬上帝的人也珍惜和愛護這人--BGLTQ人士啊,穆斯林啊,還有文化不高、經濟貧困潦倒的人...

從高一層次的神觀來說,基督徒若相信上帝對人有很嚴厲的過高要求,恐怕就很難發揮能力去貢獻,好像耶穌講的那位領1000銀子的「懶惰」僕人;而他們若相信上帝對自己賞視又信任,可能就會熱心發揮干勁,好像那位領5000和2000銀子的僕人(馬太福音25章)。

Saturday, February 24, 2018

一首頌讚上帝慈愛的詩歌

今天參加一位年輕朋友的婚禮,新人雙雙讚美主在他們生活中的恩典,所唱的這首詩歌很有節奏,很「給力」,特地從網上找到,在此分享。



Your love is devoted like a ring of solid gold, 你的慈愛忠貞,好像一枚金戒指,
Like a vow that is tested like a covenant of old.
又好像久經歷煉的一項古老的盟約誓言。
Your love is enduring through the winter rain, 你的慈愛忍受過冬雨綿綿,
And beyond the horizon with mercy for today. 你的憐憫超越地平線至今。
Faithful You have been and faithful You will be, 你一向信實、並將永遠信實,
You pledge Yourself to me and it's why I sing. 你對我承諾,所以我要歌唱。
Your praise will ever be on my lips, ever be on my lips. 我要永遠用嘴唇讚美你。

You Father the orphan, your kindness makes us whole.
你作孤兒的父,你的恩惠使我們得完全。
And You shoulder our weakness, and Your strength becomes our own.
我們軟弱可以靠在你的肩頭,你的力量成為我們自己的力量。
Now You're making me like You, clothing me in white,
現在你塑造我像你,讓我穿上光明的白衣,
Bringing beauty from ashes, for You will have Your bride.
你從灰燼中帶出美麗,因為教會將是你的新娘。
Free of all her guilt and rid of all her shame.
你饒恕了她一切的過犯,除去了她一切的羞辱。
And known by her true name and it's why I sing.
你知道她真正的名,所以我要歌唱。
Your praise will ever be on my lips, ever be on my lips. 我要永遠用嘴唇讚美你。

You will be praised You will be praised, 你要受讚美,你要受讚美,
With angels and saints we sing worthy are You Lord. And it's why I sing,
我們和天使聖徒同唱,主你配得讚美,所以我要歌唱。
Your praise will ever be on my lips, ever be on my lips. 我要永遠用嘴唇讚美你,
Ever be on my lips, ever be on, ever be on my lips.
永遠用嘴唇,永遠永遠用嘴唇讚美你。

Wednesday, February 21, 2018

「你們是聖的,因為我是聖的」

傳統上我們都把「聖潔」當作一種高尚的品格狀態。利未記19章2節:「你們要成為聖,因為我耶和華-你們的上帝是神聖的。」於是,這句話就成為教導和鼓勵我們追求道德完美的經文。雖然和前後文不太聯繫得上,我們還是喜歡把這句話抽出來,支持一個追求成聖的神學。

其實,我們早就發現,與其說上帝品格高尚完美,所以我們都要追求完美,不如把聖潔理解為「屬於神」。因為上帝是至高無上的、美善的,我們需要追求屬神的價值觀、世界觀、行為規範等等。詳細可看我的字義研經筆記「以賽亞:聖潔的含義」一文。

這樣的解釋連贖罪祭的問題一同解決了。聖潔的反面是不潔(或稱有罪),按摩西律法,獻贖罪祭是為除去人的不潔—那些不潔未必、甚至主要不是道德上的罪,而有很大一部分是禮儀上的。人必須先除去不潔,才適合來到聖潔的上帝面前敬拜。而我們後來的神學把聖潔過分地道德化了。

今天我看見Jackson Wu的文章說,在希伯來文和希臘文聖經中,利未記19章2節的動詞「成為」,按照原文語法並不是命令句,而是陳述句!這樣,整句話就要理解為:「你們是聖的,因為我耶和華-你們的上帝是神聖的」。上帝在陳述一件事實—祂的百姓是聖的/屬於上帝的,而不是發出一個提升道德的命令。

我查看了希伯來文,動詞「是/成為」是Qal未完成式,即「你們將是」或「你們必成為」,可以表達命令的意思,但不一定。比如申命記7章14節,「你必蒙福」就肯定不是命令。

Monday, February 19, 2018

主流基督教會的新聞簡訊

《The Christian Century》是美國主流基督教會辦的雜誌,大本營在芝加哥。所謂「主流教會」意思就是非福音派、非基要派、非靈恩派的基督教會。對於熟悉福音派宣傳/見證的人來說,似乎有點聽不見主流教會(mainline prostestant)的聲音。

現在我在美國長老會(PCUSA),屬於主流教會,反而覺得他們思想開放,比福音派還正統些。下面是從他們的最近一期雜誌上登載的新聞簡訊/評論中摘譯的新聞短訊。

自學:Sultana在阿富汗塔利班控制區長大。那裡的女孩子不准上學。可是Sultana利用網上資源自己學了英語、代數、和微積分。她還學了宇宙論中的弦理論,與著名的美國天體物理學家M. Krauss有通訊的關係,並且閱讀康德的著作和紐約時報。現在,Sultana在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讀研究生課程。(紐約時報1月6日)

餐桌團契:從2015年,賓州一家門諾教會不再舉辦往年的聖誕夜燭光崇拜活動,而改為邀請一些在本地定居的難民來吃飯。去年聖誕節是第三年了,他們邀請了來自49個國家的525位難民,請當地雇用難民的公司來備辦哈拉和基本素食餐,是那些難民的民族風味餐。他們請客人在地圖上標出自己的出生地,用母語來向餐桌上的會友問候「平安歸於你」。(門諾會世界述評12月26日)

一件重要的事:Martin E. Marty喜歡在作破冰遊戲時,邀請別人作自我介紹,每人必須說出關於自己的三件重要事情,是讓人聽了不會忘的。有一位高中學生分享說,「你不需要三件事,一件就記住了...我從來沒有被蜜蜂螫過。因為當我小的時候,我媽媽被蜜蜂螫了,她過敏了,死了。」(基督徒作家Michael Dalley寫的反思書籍Take and Read)

自我反省:心理醫生和其它醫科相比,是最不傾向於駕信宗教的。然而,大多數患者都對談論自己的屬靈生命有興趣。David H. Rosmarin是一位認真的猶太教徒,學會問患者兩件事:「你希望和我談論屬靈事物嗎?」如果回答是肯定的,他就會問:「你的屬靈狀況和你的症狀與治療之間有甚麼關係?」結果常有患者說,討論屬靈生命是治療的最重要部分。(華爾街日報12月29日)

人權運動:當非洲裔電視名人Oprah Winfrey在金球獎儀式上獲獎時,她講了一位黑婦女Recy Taylor的故事--她在1944年從教會回家時受到攻擊和遭到輪姦,那些劫持她的人威嚇,她如果報告就要殺她。當有一家平權組織聽說了她的案子,進行調查的首席負責人是一位年輕的婦女。直到最後,那些襲擊她的人都沒有受起訴。Taylor最近過世,將近過98歲生日。(洛杉磯時報1月5日)

為所有的人製作蛋糕:在2013年,俄勒岡州有一對夫婦Kleins拒絕為一對同性戀夫婦製作婚禮蛋糕。俄勒岡州法律保護非異性戀人士的權益,判他們違反了州法令而。Kleins夫婦為了自己的宗教和言論自由上訴,上個月俄勒岡州的上訴法院維持了原判,罰款13.5萬美元,因為俄勒岡州不允許麵包店或其它商店掛出「只服務異性戀夫婦」的牌子。(NBC新聞網12月28日)

福音派的數目:美國的白人福音派基督教徒和天主教徒人數都在下降。2006年,白人的福音派基督徒佔了總人口的將近四分之一(23%)。現在,這個數字下降到17%。然而,白人的福音派基督徒在共和黨中繼續占有支配的地位--35%的共和黨人說自己是白人的福音派,而73%的共和黨人士是白人基督徒。

種族等級:55%的美國白人相信他們現在遭受到了歧視。而且他們相信,歧視白人會越來越嚴重,歧視黑人會越來越下降。他們這種感受的證據不多,也許反映出白人不再像從前那樣享有支配的地位。在得知白人將在幾十年內成為美國的少數族裔時,有些人傾向於感受到歧視。第一位黑人當選為總統,也給人感覺到歧視黑人已經下降了。(商業內幕12月24日)

全民生活教會的牧師:川普總統的正統猶太教女婿,他的高級顧問Jared Kushner,據稱已被按立為「一名網上的一神教徒」(an Internet Unitarian)。但按立為Unitarian,看來是與在Universal Life Church(全民生活教會)被按立搞混了,後者是個很興旺的互聯網機構。一位ULC的發言人對《宗教新聞服務社》證實,Kushner確實在ULC.org得到了按立。ULC的一位代表解釋說,任何人希望被按立,都會很容易從線上申請,而大多數人訪問他們的網站,都是為了得到一個主持婚禮儀式的資格。(宗教新聞服務社)

看到主流教會基督徒所關注的事物了嗎?社會平等問題、人權問題、政治與教會參與問題、移民的生活等等...希望你讀到這些消息會思考:我該做甚麼?

Saturday, February 17, 2018

美國黑人福音派的「和好神學」

現在美國的福音派中其實包括了很大成分的其他人種的移民教會,神學上都接受個人得救的重要性,但從美國福音派領袖集團的架構上和從媒體輿論上、不知為甚麼都還沒有反映出有色人種的聲音,好像還只是白人才算evangelical一樣。比如黑人福音派,神學上堅信個人應該得救,但他們感到解決社會公義問題是更緊急的。

籠統說成「解放神學」不太好,黑人基督徒領袖在1970年代開始,形成了一套「和好神學」--the theology of reconciliatin,興起了一場在黑人當中展開的福音運動。和好福音的中心信息是提倡種族和好:與神和好、彼此和好。

John Perkins是和好神學運動的黑人領袖之一,他把和好神學的實際應用歸納為「三R的社區建設」:搬遷(Relocation)到需要的地方;與神和好、以及跨越種族的與鄰舍和好(Reconciliation);重新分派(Redistribution)資源,幫助人打破不平等的惡性循環。

這批黑人領袖也用四步曲來解釋他們所希望達到的種族和好:

第一,不同種族的人們之間需要彼此建立直接的關係。
第二,他們必須承認,現有的社會架構引起了不平等。
第三,由於絕大多數設立這些社會架構的人是白人,他們也得益於這些社會結構,他們需要從個人的、歷史的、社會的罪中悔改。
第四,非裔美國人必須在個人和集體的層面上饒恕那些悔改的白人,自己也要從仇恨白人、仇恨社會的罪中悔改。

這個運動是逐漸得到越來越多的進步福音派白人的支持的。1995年,美南浸信會公開為他們歷史上曾辯護奴隸制,並為連續不斷的種族罪惡請求饒恕,就是這個運動的結果之一。1997年,華爾街日報曾稱福音派為「社會中對付種族隔閡問題的最有活力因素」,the most energetic element of society addressing racial divisions.

Wednesday, February 14, 2018

為四旬期作的特別齋戒禱告

四旬期是從聖灰星期三開始的40天反省等候禱告期。在抹灰儀式中,抹灰完畢時,我們教會今年用了一個啟應式的禱告,表示決心要禁戒的東西。我因為這次感到自己需要禁食幾天,所以特別留意這個禱告。記在下面:

聖潔的上帝啊,願我們在這個節期中,有信心體現下面這些話:

Give up harsh words: use generous ones. 放棄苟刻的言詞,使用慷慨的話語。
Give up unhappiness: take up gratitude. 放下不快樂,拿起感恩。
Give up anger: take up gentleness and patience. 放下憤怒,拿起溫柔和耐心。
Give up pessimism: take up hope and optimism. 放下悲觀,拿起希望和樂觀。
Give up worrying: take up trust in God. 放下焦慮,開始信任上帝。
Give up complaining: value what you have. 放棄抱怨,珍惜已有。
Give up stress: take up prayer. 放下壓力,開始禱告。
Give up judging others: discover Jesus within them.
放下對人的論斷,發現他們裡面的耶穌。
Give up sorrow and bitterness: fill your heart with joy.
放下悲哀和怨恨,用喜樂充滿內心。
Give up selfishness: take up compassion for others.
放棄自私,拿起對別人的同情憐憫。
Give up being unforgiving: learn reconciliation.
放棄不饒恕的態度,學習和好。
Give up words: fill yourself with silence, and listen to others.
放棄滔滔不絕,充滿安靜,聆聽別人。

禁食禱告的意義在於某些東西比食物還重要。這個禱告放棄的不是食物,而是我們每個基督徒都應該努力擺脫的東西。

Monday, February 12, 2018

關於聖經翻譯的基要事實

很多基督徒可能以為手捧一本字典就可以翻譯聖經了,沒那麼簡單。本文內容取自Ron Krueger的文章,發表在Mutuality雜誌2017年冬月號。

Ron Krueger在Wycliffe聖經翻譯協會服事30多年,從菲律賓宣教士到翻譯聖經的顧問,深知聖經翻譯對讀者理解聖經的重大影響。比如那個關於女人不可做教會領袖的辯論,就在很大程度上是掛在對字眼的理解和翻譯上。我贊成讀每句話都要顧前後文脈,才可能比較正確地理解。Krueger提出下面四項關於翻譯聖經的基要事實,是每個基督徒都應該了解的。

第一,翻譯的基本元素包括語言、源材料、和採用的翻譯方法。聖經是希伯來文、希臘文、和一小部分亞蘭文寫的,而翻譯的人不是根據某一份古抄手稿,而是從所有那些抄稿的考證紀錄匯集,仔細參考大量的註腳來翻譯的。

基本的翻譯方法有兩種:字面直譯和成語意譯。幾乎所有的聖經譯本都是介於這兩種方法之間的結果,有些版本比較偏重字面直譯,另一些版本在不同程度上偏重於最終表達出來的意思清楚易懂。

第二,翻譯不能夠(也不應該)總是按字面直譯。很多時候字面直譯是看不懂的,譯者必須猜測。舉例何西阿書7章16節,字面是「他們.回轉.不.高」,合和本翻為「他們歸向,但不是歸向至上者」,七十士譯本翻為「他們歸向那不存在的」,新譯本翻為「他們轉向巴力」,ESV翻為they return, but not upward。

所以有時候,譯者必須考慮翻出來的句說得通順,就一定要超越原文字面。另一個例子是耶穌問雅各和約翰:「我喝的杯,你們能喝嗎?」,這話翻成西非的一種語言,人們會立刻聯想到一個醉漢問另一人的話,所以需要意譯,比如「我所經受的,你能受得了嗎?」

第三,翻譯需要考慮文字和文化上的差別。舉例,馬太福音21章記了一個耶穌講的一個比喻,提到葡萄園的主人去到遠方,字面是「走去遠方的一個國家」。對菲律賓人來說,遠方的國家不在遙遠的陸地上,旅行不能夠靠走路,而要划船離開。最後他們的菲律賓聖經用的是划槳動詞來描述葡萄園主去到遠方。

在古希伯來文化裡,人的情感願望中心是在腎臟,所以聖經中有不少地方提到腎。翻譯成中文或英文就不應該直譯出來,而要按我們的文化翻成「心」或「肺腑心腸」。

第四,雖然麻煩無比,還是值得努力。南非的反對種族隔離革命領袖Manela曾說,「人所明白的話進入頭腦,而人的母語進入人心。」聖經翻譯的目的是讓神的話語進入人心。如果只是了解字句,心裡不痛不癢,怎能跟隨基督、遵守神的教導?

堅持「聖經字句無誤」教義的朋友們不喜歡經文考證學的話題,但應該面對基要事實,心裡有數。

Friday, February 9, 2018

聖經不是僅為男人寫的

中文的代詞「我們、你們」是看不出性別的,但「他們」或「她們」是有性別的。如果是男女混合的一群人怎麼辦?用「他們」--現在我們都明白,「他們」未必是指眾數的男人。

聖經的語言也一樣,男性的「他們」未必是指眾數的男人。不過,希伯來文和希臘文每個名詞都有性別,每個動詞在用的時候也必然註明主詞的性別。這些性別有時候很明顯地反映出作者的父權制思想。

舉個例子,比較死海古卷、七十士譯本(LXX)的撒母耳記。LXX版本的寫法突出了撒母耳的母親:她丈夫願耶和華成全哈拿的話;是哈拿把孩子帶到祭司以利面前和他談,把孩子奉獻;是哈拿在敬拜主。而馬索拉版本(MT)卻沒有明確說,是誰宰了牛犢?誰領孩子到以利面前?MT原文中的動詞是“他們宰”和“他們來”到以利面前,對話是婦人和以利的對話,最後跪拜卻是男性的動詞“他跪拜”,銜接得很不好,中文干脆不翻出來。

這個例子反映出比較晚期的MT版本,比起早期的經文LXX和死海古卷抄本,是增加了的重男輕女的編輯。(詳細請看我翻譯過來的一段經文考證筆記。)

堅持聖經字句無誤的人最不喜歡經文抄本的考證學科。難道他們不知道,出版聖經必須比較抄本,來考證和判斷正確的早期字句?他們常把自己最喜歡的譯本當作神的真正話語。但我們應該認識到,聖經是神藉著不完美的人寫出來、抄傳下來,又藉著不完美的人翻譯過來的。人非但不完美,而且是充滿了偏見的,比如父權制的偏見。

人傾向於看不見自己的偏見。基督教男女平等聖經研究會(CBE)的編輯Tim Krueger指出,隨著時間推移,我們逐漸能夠看出,聖經翻譯原來是受到了性別偏見的影響。為此我們應該感謝主,可是糾正父權制的偏見更重要。

舉個翻譯和解釋的例子。保羅在羅馬書16章提到一位女使徒猶尼亞(Junia),在翻譯的時候,有些譯本就把這個名字翻成男性的名字Junias--很少用的一個名字。後來學者們都同意這是一個女性的名字,於是就有人開始解釋她不是使徒,只是受到使徒的敬重,或者猜想與那位相提並論的男使徒是夫妻。

上帝的信息啟示給人,如果接受信息的人不明白男女平等是上帝的心意,語言就會反映出來這不平等。翻成現代的語言,怎樣才是準確的表達?天父上帝是男性的嗎?如果不是,為甚麼用「他」來作上帝的代名詞?中文比較好,用「祂」來代表上帝!

Tuesday, February 6, 2018

續談福音派不搞社會改革的問題

本文接續上一篇關於美國種族主義的歷史資料。

奴隸制廢除之後,教會繼續辯論種族關係問題。1954年,葛培理(Billy Graham)牧師取締了在佈道大會上設立黑人席位區的做法,並且邀請了馬丁路德金牧師來作開場禱告。但他反對金牧師的公眾抗爭方法,相信改變法律不能改變個人的罪性。



其他的福音派領袖,比如Jerry Falwell,在1950年代花了不少精力為保留種族隔離政策辯護,因為他相信種族隔離是聖經所教導的,相信上帝為人劃了區別線(line of distinction)。

1954年,美國最高法院裁決「黑人与白人學童不得進入同一所學校就讀」種族隔離法剝奪了黑人學童的入學權利,是違憲的,辦學的種族隔離方針必須廢止。然而Falwell卻敦促白人成立私立學校,免得孩子們被迫進入白黑種族融合的學校。

1960年代,種族衝突在醞釀了多年之後終於全面爆發,黑人教會起來帶領了一場全國性的黑人民權運動,決意結束南方各州的Jim Crow的種族隔離法令。白人的福音派眾教會呢?不是沒有參與,就是堅決反對。

那時候,南方的福音派堅定支持保留種族隔離,比如Jerry Falwell;而北方的福音派則把注意力放在抗爭共產主義和抗爭神學上的自由主義,對於反響很大的黑人民權運動報導基本上保持了沉默。馬丁路德金著名的「我有一個夢想」講演大會,連葛培理都謝絕了參加。葛牧師說,「只有基督再來的時候,Alabama的白人小孩才會與黑人小孩手拉手同行。」

到1970年代,美國國家稅務局開始針對那些基督教私立學校,宣布他們若繼續實行種族歧視,就要取消他們的免稅資格。結果這引起了白人福音派的民憤,於是他們起來成立了宗教右派的Moral Majority政治組織,以Falwell為首。

為甚麼白人福音派,那麼明白耶穌的平等、公義、愛鄰舍信息,卻總是在政治上、社會改革上站在歷史的保守一邊,而不是站在進步的一邊?《Divided by Faith》一書的兩位作者經過大量的調查研究,結論是:

「福音派信徒一般不挑戰體制…因為他們支持美國的體制,享受這體制的果實。他們有共同的基督徒職業道德,支持自由市場經濟,於是有時就未能夠評估社會體制,看這體制是否和他們的基督信仰一致。...」

Sunday, February 4, 2018

福音運動與種族主義

本文內容取自Deborah Jian Lee寫的《Rescuing Jesus》一書第一章,因為作者談到美國的種族問題,從福音運動最初就存在了。現在大家接受的神學理論,沒有不承認在基督裡人人平等的。但是實際上種族關係一直很緊張,特別是白人和黑人之間。

在第17世紀,歐洲的基督徒激烈辯論奴隸的靈性問題。有些貴格會的信徒批判奴隸制度,但很多其他宗派的基督徒領袖把非洲奴隸解釋為沒有靈魂、不是完全的人,所以沒有資格得救。來到18世紀初,觀點轉變了,白人神職人員開始尋求帶領非洲人歸主。為了不得罪奴隸的主人,神職人員對神學觀念作了補充,讓黑人受洗,但讓他們仍然保留奴隸身分。

在1730年代至1740年代的第一次大覺醒期間,福音主義運動在北美的英語區大爆發。當時領導復興運動的George Whitefield實行的是雙重任務:帶領奴隸歸主,和在喬治亞州建立奴隸制(當時的喬州尚未允許奴隸制)。於是,總的來說,白人神職人員有效地興建了奴隸制--當作神所命定的制度。

過了幾十年,北美的13個殖民地成功脫離大英帝國,創建了美利堅合眾國之後,有些基督徒開始看到奴隸制度與福音的自由是有衝突的。然而他們仍然覺得黑人是次人一等,若是解放,還同情奴隸主可能面臨的經濟損失,所以主張逐漸地廢除奴隸制。

然而,南方的福音派信徒大力辯駁,證明聖經支持奴隸制。那時候,眾教會和政客們都避免大力宣講反對奴隸制的信息,害怕失去選民。

又過了幾十年,到1830年代,新一代的廢奴主義者起來,興起了第二次大覺醒運動,他們開始直截了當地聲討奴隸制為不道德。這次復興的領導者Charles Finney出來,帶領大批歸主的人搞社會改革,其中包括廢除奴隸制。他建立的神學框架把廢除奴隸制看為基督信仰整體的一部分,甚至不准許蓄奴者領取聖餐。

後來廢奴主義運動分裂,一派是激進的廢奴主義者,另一派是比較溫和保守的人。可是Finney不在激進派那一邊,倒代表了溫和派。他不反對種族偏見和種族隔離,倒覺得廢奴運動發展得太快--要求過甚,把蓄奴看為最重要的罪,甚至接受種族混合等等。

Finney最後縮回了對廢奴運動的支持。他的結論:廢奴主義喧賓奪主地分散了福音運動的注意力。

為奴隸制而打起來的南北戰爭是在1860年代。很多宗派在這之前已經為廢奴問題分裂,比如美南浸信會就是在1845年為了支持奴隸制而成立。(註:美南浸信會已於1995年表示懺悔,向黑人道歉。)不用說,黑人教會早已逐漸建立了自己的神學,充分認定黑人的人權。

從南北戰爭確定了廢除奴隸制,教會繼續辯論種族關係問題,到十九世紀末,出現了自由的社會福音運動,相信神要求基督徒與體制上的不平等作鬥爭。社會福音運動牽頭的是浸信會神學家Walter Rauscenbusch,他號召基督徒直面社會罪惡參與社會公益行動。

二十世紀初,保守的基要主義派起來回應,與社會福音運動針鋒相對,自己興辦神學院,貶低和放棄社會福音運動的公義呼求,偏愛單單追求個人敬虔的神學。基要主義運動得到二十世紀白人教會的廣泛接受,主張聖經字句無誤,反對在公立學校教授進化論等等,在公眾媒體報界卻一直不太被接納。

黑人教會沒有參與這些基要主義的辯論,他們完全從不同的角度看待、體驗、和解釋世界。他們不反對個人責任和個人與神關係的神學,可那不是他們信仰重點。顯然,把社會罪惡歸結為個人罪惡的結果,忽略階級和不公平體制的罪惡問題,無法解救受壓迫的人得自由。可惜,至今美國教會的主流仍然忽略黑人的處境,貶低他們的神學觀念為「解放神學」。

Thursday, February 1, 2018

賴特博士談信徒「被提」

關於主再來時的信徒「被提」,賴特(N.T. Wright)經過仔細的聖經研究,認定美國的基督徒是誤解了保羅。下面我記下他在2001年發表的解釋--Farewell to the Rapture

Left Behind是上個世紀90年代在美國出版流行的一套小說,描寫主耶穌再來的時候會把所有的真正信徒都提到天上,撇下他們正在駕駛的汽車和飛機,結果那些汽車和飛機就因為突然失去駕駛員而失控相撞,成為7年大災難的起頭;兒童回家發現父母都被主耶穌提去,他們卻因為不信而留下來了等等,故事很引人入勝。據說那時好多孩子因為害怕信徒「被提」時被留下來,就接受了主,成為基督徒。

然而賴特博士指出,美國以外的基督徒看到這套書,大都感到很怪異,搞不清美國的基督徒為甚麼相信這樣的事會發生。

這套小說是從閱讀帖撒羅尼迦前書4章15-17節發揮出來的: 我們照主的話告訴你們一件事:我們這活着還存留到主來臨的人,絕不會在那已經睡了的人之先。因為,召集令一發,天使長的呼聲一叫,神的號角一吹,主必親自從天降臨;那在基督裏死了的人必先復活,然後我們這些活着還存留的人必和他們一同被提到雲裏,在空中與主相會。這樣,我們就要和主永遠同在。

賴特說,耶穌自己並沒有作過這樣的預言,福音書中的「人子駕雲降臨」是說耶穌復活得榮耀;耶穌講的幾個關於等候王或主人回來的比喻,其實是講等候神回到耶路撒冷,不是講等候耶穌從天上回到地上。

耶穌將來有一天會再來,但不會像那套小說中所描寫的。因為聖經中的「天上」恐怕並不是地球之外的某個地方。怎知不是另一個維度,另一套時空? 新天新地的概念來自以賽亞書65-66章,似乎是神把舊造更新,除去死亡和敗壞,到時耶穌會和我們一同顯現在榮耀的新世界裡(歌羅西3章4節)。

至於帖撒羅尼迦前書4章的那幾句話,保羅只是在復述林前15章和腓立比書3章的內容:在耶穌顯現的時候,地上還活著的人都要改變,必朽壞的身體要成為不朽壞的榮耀的身體,合適住在新天新地中。但賴特說,保羅借用了形象比喻來加強他的信息,以至於現在被人誤解了。

第一,保羅用了摩西在山上的形象,耶和華降臨,角聲高而又高,摩西就和神說話(見出埃及記19章)。
第二,他用了但以理書7章中至高者的聖民要得國享受,人子被領到榮耀神面前的圖畫—保羅意思所有受逼迫的聖徒都要如此來到神面前。
第三,保羅聯想到皇帝到訪,所有臣民都出城前往迎接,然後陪同皇帝一同進城。「在空中與主相遇」恐怕就是前往迎接主,然後要立即與祂一同降臨回到地上來的意思。

賴特建議把保羅這幾句話理解為形象比喻,而不要按字面理解為「被提」。